教育家型教师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育家型教师研究
【摘要】: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教师的素养与成长问题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教育家型教师是教育发展所需,更是社会发展所需。何谓“教育家型教师”?如何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这既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回答,更需要最终回到教师个体对它的理解与自觉实践的问题上,回到中小学校发展、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等问题上。 本文围绕“教育家型教师”这一中心论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解读教育家型教师?中外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型教师有哪些特征?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标准是怎样的?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有怎样的特征?如何从教师个体与外在条件等方面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本文除引言部分外,主要有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内涵解读,即第一章。教育家型教师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称谓,它并非凭空捏造,在教师的多种称谓中,它与教书匠、优秀教师、教育家等总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从教师的楷模、发展、境界、实践等不同角度,有所区别和侧重。要清晰地定义教育家型教师的概念,是较困难的。教育家型教师无论作为一种新的符号,还是教师素养结构的概括,对于教师个体的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价值与意义系统的改造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历史与现实描述,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在中外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家型教师先贤众多。以现象学的视角重读孔子、陶行知、斯霞、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尼尔的著作、传记等,以笔者较直观的体验分析他们的教师经历、教育教学故事、教育成就等,以此整理中外教育家型教师先贤在教育真理的追寻与教师实践的执着探索、教师德性的彰显与生命智慧的境界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在教育现实中寻找教育家型教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眼里的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进行了分析、选择了C市的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以及某教师的博客作为个案研究,从不同角度整理、描述教育家型教师的特征。 第三部分:特质、标准与成长过程,即第四章、第五章。在回顾历史和现实描述的基础上,本部分重点在于整理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从教育信仰、教育实践、教育影响力等特质维度以及教师个体特质建构等方面分析了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并以此探讨了构建教育家型教师标准的意义与内容。非天赋性的起点、经历的质性时间和重要成长阶段,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好似没有终点的旅行。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外在社会条件,都是影响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则主要包括自我指导模式、专业学习模式和校本成长模式等。 第四部分:促进成长,即第六章。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批量生产。如何促进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需要教师作为超越性的存在,有强烈的专业自觉、促进自主性发展,有不断学习的勇气和能力;需要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展个体自传式行动研究。同时也需要教育制度、中小学校和教师文化的适当改革,给予教育家型教师成长宽松、自主的环境。针对现有的职前教师教育来说,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适当增加以教育家研究为核心的课程内容等非常重要,同时应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的课程质量。
【关键词】:教育家 教育家型教师 特质 标准 成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导论12-35
- 一、研究背景12-18
- (一) 教育变革时代的教师身份12-14
- (二) 教育家办学的实践诉求14-18
- 二、文献综述18-32
- (一) 关于教育家的内涵与特征研究18-21
- (二) 关于“新型”教师的研究21-25
- (三) 关于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探索25-31
- (四) 关于教育家型教师原型描述31-32
- 三、本研究具体设计32-35
- (一) 研究意义32-33
- (二) 研究思路33
- (三) 研究方法33-35
- 第一章 教育家型教师概述35-51
- 一、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35-45
- (一) 辞话“师者”35-40
- (二) 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40-45
- 二、教育家型教师的意义45-49
- (一) 教师个体意义的最大实现45-46
-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无形引领46
- (三) 教育价值与意义系统的改造46-49
- 三、教育家型教师的表现类型49-51
- (一) 符号化表现49
- (二) 结构化表现49-50
- (三) 价值取向表现50-51
- 第二章 教育家型教师的历史寻踪51-90
- 一、中国先贤灿若星河之三两颗51-63
- (一) 古代:孔子如何当老师51-56
- (二) 近代:陶行知如何育才56-60
- (三) 现代:斯霞如何教育爱60-63
- 二、国外明贤荟萃如斯之三两例63-76
- (一) 美国:杜威与芝加哥杜威学校63-68
- (二) 英国:尼尔与夏山学校68-71
- (三)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与帕夫雷什中学71-76
- 三、中外教育家型教师前贤的启示76-90
- (一) 时代背景的不同与教育家型教师师道的连续性77-81
- (二) 教育真理的追寻与教育实践的执着探索81-87
- (三) 教师德性的彰显与生命智慧的境界87-90
- 第三章 教育家型教师的现实素描90-117
- 一、问卷调查:教育家型教师特质的群体建构90-99
- (一) 问卷调查基本过程91
- (二) 结果分析91-98
- (三) 讨论98-99
- 二、个案研究:C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探析99-107
- (一) 遴选简况99-102
- (二) 特质表现与培养机制102-103
- (三) 启示与反思:如何培养教育家型教师103-107
- 三、个案研究:基于价值哲学的Z老师博客分析107-117
- (一) Z老师的博客107-111
- (二) 基于价值哲学的分析111-114
- (三) 启示与反思: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家型教师?114-117
- 第四章 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与标准探索117-145
- 一、教育家型教师的特质117-132
- (一) 教育家型教师特质维度分析117-122
- (二) 教育家型教师特质模型建构122-126
- (三) 教育家型教师特质的个体构建126-132
- 二、教育家型教师的标准132-145
- (一) 教育家型教师标准的意义与现实困惑132-136
- (二) 教育家型教师标准的结构、内容及实施建议136-143
- (三) 教育家型教师标准的反思与探索143-145
- 第五章 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与机制145-166
- 一、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过程145-152
- (一) 非天赋性起点145-146
- (二) 经历的质性时间146-148
- (三) 经历的重要阶段148-152
- 二、影响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因素152-160
- (一) 个体因素152-154
- (二) 群体因素154-156
- (三) 社会因素156-159
- (四) 关键事件与人物159-160
- 三、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机制160-166
- (一) 自我指导模式160-162
- (二) 专业学习模式162-164
- (三) 校本成长模式164-166
- 第六章 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之旅166-196
- 一、教育家型教师的自我超越166-181
- (一) 教师作为超越性的存在166-175
- (二)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175-177
- (三) 教师自传式行动研究177-181
- 二、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社会条件181-189
- (一) 教育制度181-184
- (二) 学校系统184-186
- (三) 教师文化186-189
- 三、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189-196
- (一)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内容189-191
- (二) 以教育家研究为核心的教师学191-193
- (三)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193-196
- 结语196-197
- 主要参考文献197-206
- 附录一206-209
- 附录二209-210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210-211
- 后记211-2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兆兵;王守恒;;教师专业标准:理念、构成与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3 杨旭东,郑若玲;小论教师个体的教育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4 曾荣光;;理解教育政策的意义——质性取向在政策研究中的定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1期
5 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朱永新;;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年06期
7 杨东平;;当代中国呼唤教育家[J];成才之路;2010年01期
8 葛玟玲;;职前教师教育与教学知识领域——全球背景下的教师质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柴秀波;;意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10 许可峰;;“教育家”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捷;[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王铁军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苏军;[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瑶;教育家研究与未来教育家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97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79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