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博士论文 >

小学教师敬业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1:08

  本文关键词:小学教师敬业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学教师 工作特征 敬业度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摘要】:在21世纪,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强有力地挑战,世界各国均以“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应对社会挑战的基本策略,改革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显而易见,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教育质量提高的实现,需要一支素质高、事业心强的教师队伍来保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处于基础阶段,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专业情意是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与动力保证。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这种“爱”的素质养成以及表现形式与程度,均与教师的敬业度相关。因此,科学地判断教师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对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小学教师敬业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一是构建小学教师敬业度研究模型,探讨前置因素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小学教师敬业度对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影响;二是探讨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教育现实对小学教师敬业度的影响,即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对小学教师敬业度的影响,性别因素对小学教师敬业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小组访谈和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小学教师敬业度进行探索。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第一,小学教师的工作特征、支持感知、奖励认同、程序公平、家庭因素、分配公平是影响教师敬业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对敬业度有负向影响,上述关系因教师的性别和学校处于城市或者乡村而存在着差异。第二,小学教师敬业度在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个体的公民行为和对组织的公民行为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但是对离职意愿并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上述关系因教师的性别和学校处于城市或者乡村而存在着差异。第三,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小学教师敬业度影响机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第四,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支持以及组织的“越位”干预,使小学教师敬业度出现不和谐。
【关键词】:小学教师 工作特征 敬业度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25.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39
  • 1.1 研究背景14-28
  • 1.1.1 研究的缘起14-19
  • 1.1.2 研究的现实背景19-28
  • 1.2 研究意义28-30
  • 1.2.1 理论意义28-29
  • 1.2.2 现实意义29-30
  • 1.3 研究设计30-36
  • 1.3.1 本研究基本观点阐述30-32
  • 1.3.2 研究问题32-33
  • 1.3.3 研究目标33
  • 1.3.4 研究路线33-34
  • 1.3.5 研究方法34
  • 1.3.6 研究内容34-36
  • 1.4 主要创新点36-37
  • 1.5 本章小结37-39
  • 第二章 文献综述39-59
  • 2.1 敬业度的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39-49
  • 2.1.1 敬业度的定义和内涵39-43
  • 2.1.2 敬业度的测量43-45
  • 2.1.3 敬业度的影响因素研究45-48
  • 2.1.4 敬业度对个人产出和组织产出的影响研究48-49
  • 2.2 教师工作特征和教师敬业度的文献回顾与评述49-54
  • 2.2.1 教师工作特征49-51
  • 2.2.2 教师敬业度的文献回顾51-52
  • 2.2.3 教师敬业度的内涵和特征研究52
  • 2.2.4 教师敬业度现状的研究52-53
  • 2.2.5 教师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53
  • 2.2.6 教师敬业度研究的评析53-54
  • 2.3 教师家庭工作冲突的文献回顾与评述54-56
  • 2.3.1 工作家庭冲突的定义及分类54
  • 2.3.2 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54-55
  • 2.3.3 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研究与评析55-56
  • 2.4 城乡二元教育研究的回顾与评述56-58
  • 2.4.1 城乡二元教育研究综述56-57
  • 2.4.2 城乡二元教育研究评析57-58
  • 2.5 本章小结58-59
  • 第三章 研究模型选择与设计59-72
  • 3.1 前置因素影响教师敬业度的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59-65
  • 3.1.1 工作特征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59-60
  • 3.1.2 组织支持、主管支持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60-61
  • 3.1.3 奖励认同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61-62
  • 3.1.4 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62-63
  • 3.1.5 家庭因素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63-64
  • 3.1.6 前置因素影响教师敬业度的研究模型64-65
  • 3.2 教师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65-69
  • 3.2.1 教师工作和组织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65-66
  • 3.2.2 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影响66-67
  • 3.2.3 教师组织承诺对其工作行为的影响67-68
  • 3.2.4 教师公民行为对其离职意愿的影响68
  • 3.2.5 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发挥作用的研究模型68-69
  • 3.3 女性与男性教师敬业度的前置因素模型和作用机制模型的差异69-70
  • 3.4 城市和农村教师敬业度的前置因素模型和作用影响模型的差异70
  • 3.5 本章小结70-72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72-93
  • 4.1 概念界定72-75
  • 4.1.1 核心概念界定72-74
  • 4.1.2 相关概念的操作性定义74-75
  • 4.2 小组访谈75-83
  • 4.2.1 焦点小组访谈及概念定义75-76
  • 4.2.2 焦点小组访谈方法的概况76
  • 4.2.3 焦点小组访谈的实施过程76-78
  • 4.2.4 焦点小组访谈结果分析78-83
  • 4.3 问卷设计与调研过程83-87
  • 4.3.1 量表设计思路83-84
  • 4.3.2 相关概念量表设计84-86
  • 4.3.3 量表内容效度检验86-87
  • 4.3.4 调研过程87
  • 4.4 结构方程模型与相关软件简介87-90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87-88
  • 4.4.2 LISREL软件和PLS软件简介88-90
  • 4.5 数据分析方法90-92
  • 4.5.1 描述性分析90
  • 4.5.2 数据预分析90
  • 4.5.3 基于SPSS软件的信度和效度检验90-91
  • 4.5.4 基于LISREL软件的信度和效度检验91-92
  • 4.5.5 基于PLS软件的模型与假设检验92
  • 4.6 本章小结92-93
  • 第五章 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93-111
  • 5.1 教师样本描述性分析93-95
  • 5.2 Cronbach α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95-105
  • 5.2.1 Cronbach α信度分析95-100
  •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100-105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105-109
  • 5.3.1 整体拟合指标检验105-106
  • 5.3.2 综合信度ρc系数检验106-107
  • 5.3.3 收敛效度107-108
  • 5.3.4 判别效度108-109
  • 5.4 本章小结109-111
  • 第六章 假设检验与讨论111-138
  • 6.1 前置因素影响教师敬业度模型的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111-114
  • 6.1.1 假设检验111-112
  • 6.1.2 结果讨论112-114
  • 6.2 前置因素影响女性与男性教师敬业度模型的讨论114-118
  • 6.2.1 前置因素影响女性教师敬业度的模型114-115
  • 6.2.2 前置因素影响男性教师敬业度的模型115-117
  • 6.2.3 讨论117-118
  • 6.3 前置因素影响城市与农村教师敬业度模型的讨论118-122
  • 6.3.1 前置因素影响城市教师敬业度的模型118-119
  • 6.3.2 前置因素影响农村教师敬业度的模型119-121
  • 6.3.3 讨论121-122
  • 6.4 教师敬业度影响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型的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122-125
  • 6.4.1 假设检验122-124
  • 6.4.2 结果讨论124-125
  • 6.5 女性与男性教师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型的讨论125-130
  • 6.5.1 女性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125-127
  • 6.5.2 男性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127-129
  • 6.5.3 讨论129-130
  • 6.6 城市与农村教师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型的讨论130-136
  • 6.6.1 城市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131-132
  • 6.6.2 农村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132-135
  • 6.6.3 讨论135-136
  • 6.7 本章小结136-138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138-143
  • 7.1 研究结论138-141
  • 7.2 研究局限141
  • 7.3 研究展望141-143
  • 参考文献143-151
  • 附录151-154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154-155
  • 后记155-156


本文编号:939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939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