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研究(二战后至80年代)
发布时间:2017-09-29 01:17
本文关键词: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研究(二战后至80年代)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 休假体制 托幼体系
【摘要】:通常,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美国女性就业呈现变化的分水岭,也是女性大量加入就业队伍的时机,在二战后,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经济在繁荣,女性就业状况的研究能够反映出常态社会发展中女性的生存状况,对女性生存地位的认识会更加深刻。结合战后女性就业所呈现出的不同以往的特点,美国女性就业历史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关注美国女性二战后至80年代期间的就业变化,以期观察现代社会中美国女性的就业历程。 论文的第一章概述了二战前后美国女性就业的状况,以二战为分界点,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别叙述了战前以及战后美国女性就业的动态发展。归纳了美国女性二战前的就业特点及地位,在二战时女性就业局面转变的阐述中,为女性战后就业变化的对比做以铺垫,继而总结出战后美国女性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就业变化,从而,读者可以全景性的了解美国女性的就业发展。 第二章归纳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的特点及意义,认为战后女性从业人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女性从业人员出现行业聚集;就业的范围有所扩大,曾经排斥女性进入的行业领域也有了女性就业的身影;中年女性成为从业女性主体;尤其是已婚女性以空前之势加入就业队伍;加之,女性工作时间呈现多样性,使女性的就业决定具有了选择的空间;不仅如此,就业中实现同工同酬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女性的就业前景期待向好。从而,女性就业所引发的社会效用应该得到重视。女性就业不仅拉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善女性的生存环境,还会促进子女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社会风尚的改变;另外,就业还改善了女性的健康状况,有利于社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分析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动因,认为经济收入的刺激依然是鼓励女性参与就业的首要因素;但是实现职业志向的内在需求在战后女性群体意识中有所加强;出生率的下降为女性脱离家庭桎梏创造了条件;经济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加快了女性就业的步伐;家庭关系、婚姻观念以及家庭职能改变等因素形成了推动女性进入就业大军的助力;社会公众事务与社会思潮的促进,尤其是女权运动的启迪更是加快了女性融入就业行列的速度;家务劳动缓解了家庭对女性的牵制;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又为女性寻找适宜就业机会提供了可能;联邦政府就业政策的扶持最终成为了美国女性就业的有力推手;女性劣势的就业地位反而成为自身从事就业活动的竞争砝码。 第四章剖析了美国女性就业仍旧存在的问题:性别歧视仍旧存在;女性薪资所得十分低廉;女性就业遭受婚姻歧视的事实不可否认;晋升机会少使女性就业前景黯然;职业隔离使女性不能得到公平对待;“传统女性气质”和“职业女性气质”的双重重压使女性就业乏力;教育瓶颈的挤压使女性就业处于不利地位;少数族裔女性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重压;工作中存在的性骚扰现象使女性对就业产生了畏惧心理;社会舆论反对女性就业的呼声依旧,尤其受到男性工会的排挤;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积极认识有待提高;就业压力导致女性的健康状况受损;国家政策未充分为女性平等就业创设条件;女性就业存在替补性质;女性仍旧无法摆脱贫困化的境遇;这些问题都会在此章节中逐一阐述。 论文最终得出结论:美国女性就业地位自二战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但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女性成为真正平等的性别与男性在社会生存中展开竞争。社会、企业应当制定一些机制以助推女性既想拥有事业又想拥有美满家庭的基本愿望的实现。具体的解决办法就是女性和男性都应该享受亲子假,完善休假体制,让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再只是就业母亲的责任;灵活的工作时间也是利于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收入增长、有效优化资源的必要措施,高质充盈托幼体系的健全也会为女性走入就业队伍保驾护航。对于女性就业所引发问题的解决,应该是深远性的根本变革,应该是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思想观念的彻底改变。
【关键词】:女性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 休假体制 托幼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712.54;C913.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5
- 一、研究现状12-22
- (一)、国外研究现状12-18
- (二)、国内研究现状18-22
-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22
- (一)、文献分析法22
- (二)、比较分析法22
- (三)、个案研究法22
- (四)、综合分析法22
- 三、创新之处22-23
- 四、不足之处23-25
- 第一章 二战前后美国女性就业的描述25-48
- 第一节 二战前美国女性就业的回溯25-34
- 一、20 世纪初期女性就业状况的回顾25-27
- 二、30 年代女性的就业改变27-29
- 三、二战前女性的就业特点及地位29-31
- 四、战时女性就业局面的转变31-34
- 第二节 二战后女性就业趋势变化34-47
- 一、战后至 50 年代美国女性就业增长滞缓35-40
- 二、60 年代女性的就业增长迅速40-42
- 三、70 年代美国女性就业状况保持稳定42-44
- 四、80 年代美国女性就业率稳步上涨44-47
- 小结47-48
- 第二章 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的特点及意义48-73
-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女性的就业特点48-65
- 一、就业率的不断提高48-49
- 二、女性从业人员的行业聚集49-51
- 三、职业范围有所扩大51-53
- 四、中青年已婚女性成为从业女性主体53-60
- 五、工作时间呈现多样性60-63
- 六、实现同工同酬的可能性逐渐增大63-65
- 第二节 女性就业的社会效用65-71
- 一、拉动经济和增加家庭收入65-67
- 二、改善女性的生存地位67-68
- 三、促进思想意识的改变68-70
- 四、改善女性的健康状况70-71
- 小结71-73
- 第三章 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动因73-117
- 第一节 经济收入的刺激73-78
- 一、经济市场的供需关系74-75
- 二、女性内在经济需求的促动75-78
- 第二节 出生率的下降78-83
- 一、“婴儿潮”爆发的原因78-79
- 二、堕胎权利的合法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79-81
- 三、生育率下降刺激女性就业81-83
- 第三节 家庭关系的改变83-90
- 一、女性初婚和生育头胎子女的年龄延后83-84
- 二、家庭模式多样性84-87
- 三、婚姻观念的改变87-88
- 四、家庭职能发生改变88-90
- 第四节 女权运动的促进与实现职业志向的内在需求90-97
- 一、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90-91
- 二、女权运动的推波助澜91-94
- 三、实现职业志向的内在需求94-97
- 第五节 家务劳动的释压97-101
- 一、家务劳动的传统地位97-98
- 二、家务劳动对女性就业的束缚98-99
- 三、促使家务劳动分配发生改变的因素99-101
- 第六节 女性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101-109
- 一、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102-106
- 二、政府有力教育政策的出台106-107
- 三、教育层次提高刺激女性就业意识107-109
- 第七节 联邦政府就业政策的扶持109-114
- 一、平等薪酬法案110
- 二、1978 年怀孕歧视法案110-111
- 三、家庭与医疗假期法案111-113
- 四、民权法案113
- 五、肯定性行动113
- 六、针对失业人员培训项目113-114
- 第八节 劣势地位成就的有利条件114-116
- 一、以就业行业的集中为主114-115
- 二、以低薪就业为辅115-116
- 小结116-117
- 第四章 美国女性就业仍旧存在的问题117-167
- 第一节 收入问题117-125
- 一、男女劳工收入差异的存在118-123
- 二、女性的贫困化123-125
- 第二节 职场环境问题125-134
- 一、男女就业领域存在职业隔离125-131
- 二、女性职员晋升机会少131-132
- 三、工作中存在性骚扰132-134
- 第三节 就业压力问题134-138
- 一、“女性气质”和“职业气质”的双重重压134-136
- 二、教育瓶颈的挤压136-137
- 三、健康状况受损137-138
- 第四节 就业角色问题138-146
- 一、家庭角色与就业的二元对立138-141
- 二、就业的被动与替补性质141-144
- 三、就业角色自我认识的有待提高144-146
- 第五节 社会环境问题146-166
- 一、美国女性就业仍旧面临婚姻状况的歧视146-148
- 二、少数族裔女性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重压148-150
- 三、反对女性就业的呼声依旧150-154
- 四、国家政策未充分为女性平等就业创设条件154-164
- 五、贫困家庭临时救助164
- 六、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救助计划164-165
- 七、联邦收入所得税165-166
- 小结166-167
- 结语167-171
- 参考文献171-183
- 后记1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高明;;战后美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年03期
2 王留彦;郭俊卿;;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反性骚扰法中的作用及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30期
3 周莉萍;;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就业状况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陈淑荣;从日托所问题看二战中美国妇女地位[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5 王皖强,黄亚红;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初探[J];史学月刊;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939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klbs/939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