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雷公藤内酯醇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4:16
本文关键词:阿司匹林联合雷公藤内酯醇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女性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生命健康。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既往对宫颈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化疗、放疗和HPV疫苗等相关的生物治疗为主,但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是一种环氧合酶抑制剂。长期以来,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解热、镇痛和消炎。随着研究的深入,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阿司匹林可作为一种肿瘤治疗和预防的药物,并且可联合顺铂等化疗药物提高抗肿瘤效果,为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等过程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肿瘤效率并不是特别高,所以诊疗上还存很大的风险。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去皮根中提取精制的有效部位混合物,传统的作用主要为抗炎、免疫抑制、抗生育等。现在已被证明,雷公藤内酯醇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且抗肿瘤效应较高。但由于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在应用时需要谨慎考虑。如何减少雷公藤内酯醇潜在的副作用影响并且真正应用于临床,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药与西药联合用于治疗癌症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趋势,由于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和中药衍生物雷公藤内酯醇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具有相似的作用,因此,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宫颈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了中药雷公藤和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在宫颈癌侵袭和凋亡等恶性特征中的作用及其效率,并初步探讨了其相关的机制,这将为宫颈癌的治疗、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和中药衍生物生物雷公藤内酯醇联合使用对宫颈癌的抗肿瘤作用以及效率,为宫颈癌的治疗、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实验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MTT检测法对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5-12.5μM)和雷公藤内酯醇(50-125 nM)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在影响宫颈癌细胞生存能力方面进行了评估;然后用流式细胞技术、线粒体膜电位分析法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对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5-12.5μM)和雷公藤内酯醇(50-125 nM)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在影响宫颈癌细胞凋亡方面进行分析,并且还分析了阿司匹林(10μm)与雷公藤内酯醇(100 nM)单独或联合对宫颈癌细胞克隆集落形成的影响;最后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分析了阿司匹林(10μM)与雷公藤内酯醇(100 nM)单独或联合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细胞周期素E(Cyclin E)、p21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MTT检测发现阿司匹林(5-10μM)联合雷公藤内酯醇(50-100nm)的治疗组相对于药物单独使用组,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抗增殖作用的(P0.01),并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阿司匹林(10μM)和雷公藤内酯醇(100 nM)联合使用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与两者单独使用相比,凋亡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此外,联合治疗组相对于单独治疗组,线粒体膜电位的CMXRos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5)。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发现阿司匹林(10μM)与雷公藤内酯醇(100 nM)联合治疗组相对于单独治疗组相比,细胞单克隆数量明显下降(P0.05)。qRT-PCR法检测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表达发现阿司匹林(10μM)与雷公藤内酯醇(100 nM)联合治疗组相对于单独治疗组,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yclin E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表达下降更为明显(P0.05),同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p21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ax表达升高更为明显(P0.05);Western-blot法检测也同样发现联合治疗组相对于单独治疗组,Cyclin E和Bcl-2的表达下降更为明显,同时p21和Bax的表达升高更为明显。实验结论:1)阿司匹林和雷公藤内酯醇不仅在单独用药时对宫颈癌细胞生长有抗增殖作用,而且对宫颈癌细胞生长有协同抗增殖作用;2)阿司匹林联合雷公藤内酯醇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百分率与两者单独使用相比凋亡百分比显著增加,同时又能诱导的宫颈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荧光强度);3)阿司匹林联合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宫颈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4)阿司匹林联合雷公藤内酯醇能影响宫颈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变化。
【关键词】:宫颈癌 阿司匹林 雷公藤 凋亡 作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33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符号说明12-13
- 第一章 前言13-16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6-28
- 第三章 结果28-30
- 第四章 讨论30-35
- 第五章 结论35-36
- 第六章 附图36-42
- 第七章 参考文献42-49
- 综述49-65
- 参考文献58-65
- 致谢65-6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6-6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7-68
- 附件68-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中强,于孟学,韩淑玲;非甾体抗炎药[J];北京医学;2005年05期
2 万恂恂,刘筱娴;环氧合酶2、一氧化氮合酶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02期
3 李才正;苗佳;;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J];华西医学;2012年07期
4 赵玲;国内外宫颈癌的发病状况及趋势[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年08期
5 路文婷;段仙芝;岑尧;;宫颈癌流行病学概况[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6 卢艳;姚德生;;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1年16期
7 翟静;曹奇志;候盼飞;;阿司匹林抗癌作用研究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陆涛;李文;;奇正消痛贴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33期
9 徐美虹,吴开春,吴汉平,幺立萍,樊代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04期
10 ;Mechanism of retinoid receptors in inhibiting proliferation and inducing apoptosis of human melanoma cell line A375[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5年17期
,本文编号:1076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07670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