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泽泻和塔黄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1 14:25
本文关键词:中药泽泻和塔黄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出处:《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泽泻 塔黄 化学成分 血管舒张 抗HCV活性 NO生成抑制作用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寻找具有较好活性且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本论文对两种药用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e(Sam.)Juzep.]和塔黄(Rheum nobile Hook.f.et Thoms)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通过各种分离技术和手段(硅胶、MCI、RP-18、ODS、凝胶、制备TLC和半制备HPLC等),综合运用NM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多种波谱学方法,并结合电子圆二色谱计算和13C-NMR计算等方法,从上述两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 56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三萜、倍半萜和蒽醌等,包括19个新化合物和2个新天然产物。另外,我们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包括血管舒张作用、NO生成抑制作用、对11β-HSD1酶的抑制作用以及抗丙型肝炎病毒活性,对于科学认识泽泻和塔黄的药理活性,研发相关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泽泻是一味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其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和高脂血症。从泽泻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中共分离鉴定了 47个化合物,包括31个原萜烷型三萜、14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和2个脂肪族化合物。其中,包括19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13和32-37)和2个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4和15)。新化合物和新天然产物依次被命名为:alisol R(1),25-methoxyalisol F(2),16β-hydroperoxyalisol B 23-acetate(3),alisol S 23-acetate(4),16β-hydroperoxyalisol B(5),16β-methoxyalisol B(6),16β-methoxyalisol E(7),16ββ,25-dimethoxyalisol E(8),16β-hydroperoxyalisol E(9),alisol T(10),alisol U(11),16α-hydroperoxyalisol B 23-monoacetate(12),16α-methoxyalisol B 23-monoacetate(13),alisol V(14),alisol W(15),10-O-methyl-orientalol A(32),10-O-ethyl-alismoxide(33),3β,4β-expoxy-chrysothol(34),orientalol G(35),orientalol H(36)和 orientalol Ⅰ(37)。化合物 1 为首次发现的C-17侧链完全降解的原萜烷型八降三萜,我们对其可能的生源途径进行了探讨;化合物3,5,9和12为首次发现的具有C-16过氧羟基取代的原萜烷型三萜,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3中过氧羟基的存在;化合物11为首次发现的侧链具有四元环氧结构的原萜烷型三萜,并通过计算ECD和计算13C-NMR的方法确定了其侧链C-23位和C-24位的绝对构型。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1和33对氯化钾预收缩的内皮完整性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具有显著的血管舒张作用,30 min时的最大舒张值分别为31.58±3.08%和 26.78±7.25%,60 min 时的最大舒张值分别为 53.04±7.27%和 51.42±8.55%。另外,化合物38和44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中NO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 值分别为 36.997 和 48.602 μM。塔黄是一种藏药,根茎入药,用于泻黄水,治恶性腹水和肿病。从新鲜塔黄10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中共分离鉴定了 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iceatannol glucoside(1),大黄素(2),大黄酚(3),chrysophanol-emodin bianthrones(4A 和 4B),emodin bianthrones(5和6),β-谷甾醇(7)和胡萝卜甙(8)。化合物1和4-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NO生成抑制作用(IC50= 18.528μM);化合物3具有显著的体外抗HCV活性,其选择指数(SI = 21.19)明显高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SI=10.05)。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4.1
【相似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洪梅;中药泽泻和塔黄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316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1604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