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
本文关键词: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1.探讨中国版SF-36健康评测量表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2.颈性眩晕明显累及生活质量,采用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评价的手段,评价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一)连续性选取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中国版SF-36量表测评,评价量表在该疾患中的应用信度、效度等性能。(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设计。筛选入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疗法并手法治疗组和单纯手法治疗组。单纯手法组进行颈椎手法治疗,1次/日,5次/周,连续2周;针刀并手法组采用相同治疗人员和手法治疗方案,在每5次手法治疗后进行1次针刀治疗,即针刀/周,连续2周。在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6个月后进行评价。临床评价包括颈性眩晕症状量表的眩晕各子项及相关症状分项目等,椎动脉彩超检测指数、疗效等级、不良反应等;生活质量评价采用中国版SF-36量表的主成因和总分测评指标等。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一)1.自2013年1月,纳入140例颈性眩晕患者参与测评,收集问卷140 份。2.信度评价: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842;同质性信度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六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0.7,活力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系数也均0.6,提示该量表应用于颈性眩晕患者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3.结构效度评价:Bartlett检验P0.001。因子分析KMO=0.805,接近于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生理类和心理类两个主成分为合理。(二)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初筛患者102名,其中2组各40例完成全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针刀联合手法组的颈性眩晕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分项值、椎动脉超声指数、以及SF-36量表生理类、心理类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1);单纯手法组除椎动脉超声血流速度值(p=0.136),其它指标治疗后也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眩晕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分项分值、血管超声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及每分血流量指数、临床疗效测评等临床相关指标,以及SF-36测评的生活质量生理类、心理类和整体分值方面,针刀结合手法组的改善均较单纯手法组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近(p0.05)。结论1.中国版SF-36量表应用于颈性眩晕患者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较全面准确反映该病症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明显促进颈性眩晕患者临床和生活质量的恢复,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8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瑞台,陈辉,李湖英;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43例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6期
2 翁文忠;陈嵘青;陈永明;;通络止眩方治疗颈性眩晕10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年05期
3 张国清;武慧强;;颈性眩晕治疗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01期
4 孔林;;中药塌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0期
5 卢士云,张成举;颈性眩晕诊断及自我防治措施的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1995年01期
6 李中实;;颈性眩晕研究的新进展[J];保健医苑;2010年12期
7 姜林光;颈性眩晕的手法综合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年04期
8 吕新云;高压电子牵引治疗颈性眩晕112例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0年04期
9 吕英;针药并治颈性眩晕28例[J];天津中医;2000年02期
10 陈涛,程传国;颈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近况[J];中国骨伤;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良忠;;针药综合治疗颈性眩晕49例[A];第十九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二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胡觉;;颈性眩晕手法与牵引配合治疗62例分析[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黄玉梅;邹棉芳;;静脉高氧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4 宋泉生;钟远鸣;张家立;韦家鼎;伍亮;李智斐;马显生;唐福波;;持续颅骨牵引治疗顽固性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宋泉生;钟远鸣;张家立;韦家鼎;伍亮;李智斐;马显生;唐福波;;持续颅骨牵引治疗顽固性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楚怀;;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罗素兰;;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45例(摘要)[A];中西医结合“四种耳病”学术会汇编[C];2001年
8 刘红;;推拿为主治疗颈性眩晕86例分析[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杨雷刚;杨云刚;杨秀明;;手法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金振民;;颈性眩晕的保健与康复[A];颈性眩晕诊断新技术应用及手法治疗新进展——2005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眩晕发病率增高 颈性眩晕最常见[N];科技日报;2012年
2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刘渝松 马善治;活血柔筋定眩治颈性眩晕[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尹琳 赵瑞清;颈性眩晕有了量化诊断指标[N];健康报;2006年
4 尹琳;颈性眩晕诊断有新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尹琳;颈性眩晕的治疗与预防[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四川 孙清廉;颈性眩晕的预防保健[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 徐志鹏;颈性眩晕 青年也要防[N];健康报;2007年
8 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骨伤科 顾钧青;颈性眩晕及其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9 张献怀;警惕:颈性眩晕逼近年轻人[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单健民;颈性眩晕辨治体会[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芳俊;颈性眩晕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及范炳华教授对其诊治经验的总结[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牧真;微针刀松解术结合整脊调神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谢琪;针刀联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4 孙建民;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的探讨[D];山东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俊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钟卓霖;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手术治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威;颈性眩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对比[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杨柳蜻;针刺三天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5 张欣琦;通督调任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范德辉;卢桂梅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及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颜娜;针刺益脑方加肾俞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姜欣童;颈部微调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徐侨;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仝朝杰;四位一体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17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1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