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溶酶体途径的基因转染及治疗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溶酶体途径的基因转染及治疗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溶酶体途径 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机制 碳纳米管 光热基因转染 FAL阳离子脂质体
【摘要】:基因治疗是利用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遗传物质来改善细胞功能、杀灭病变组织或增强机体自身保护能力。基因治疗的策略主要有三种:物理导入、病毒载体及非病毒载体。相比前两种导入方式,非病毒载体无基因片段包载容量限制,低毒且无免疫原性、易于大规模生产及保存。然而非病毒基因的转染效率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为血浆稳定性差、溶酶体滞留、包载/释放矛盾等,尤其是溶酶体滞留问题,导致基因在酸性环境中被大量破坏。非病毒基因载体往往利用阳离子聚合物的“质子缓冲效应”以破坏溶酶体,导致较高的细胞毒性。最近报道,有研究者通过组蛋白(H3)修饰聚乙烯亚胺,入胞后以非溶酶体途径抵达核周,获得了较高的转染效率且减小了毒性。这种基于细胞内部转运机制的非病毒载体设计的全新策略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构建了两种非溶酶体转运途径的非病毒基因载体系统: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碳纳米管及特殊FAL多肽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前者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能够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实现内在化,该入胞机制能避免传统的溶酶体途径,实现良好的基因转染及基因治疗效果;后者利用一种阳离子多肽FL修饰普通的阳离子脂质体,实现安全高效的细胞内部转运方式。除溶酶体滞留问题,非病毒基因载体往往面临着“包载/释放矛盾”的问题。为了防止核酸在胞外过早释放以及保护核酸免受酶的破坏,非病毒基因载体需要同核酸紧密结合成稳定的颗粒。而一旦复合物抵达作用部位,过于致密的结构则不利于充分释放核酸。光热基因转染(photothermal transfection)是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新策略。本文以光热吸收特性的碳纳米管为骨架材料,使用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胆固醇(PEI25K-Chol, PEI10K-Chol及PEI1.8K-Chol)物理修饰碳纳米管侧壁得到三种光热基因转染试剂——PEI-Chol/SWNTs(PCS25K,PCS10K, PCS1.8K)复合系统。通过红外光谱验证物理修饰的成功性,透射电镜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动态光散射法表征PCS复合系统的理化性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考察三种PCS与DNA的结合能力,发现PCS结合DNA的能力取决于聚乙烯亚胺的分子量,即PCS25KPCS10KPCS1.8K.三种PCS与DNA形成的复合物在体外具有明显的光热转换能力,NIR光刺激可导致DNA从复合物解离而被DNaseI酶降解,未受NIR激的复合物展现出良好的抗DNaseI酶能力。使用MTT法检测了PCS/DNA复合物对HEK293细胞、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发现当载体基因复合比相同时,PCS/DNA的细胞毒性略低于对应分子量的PEI/DNA.NIR刺激并未显著改变PCS/DNA的细胞毒性。将PCS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DNA用花青染料荧光Cy3标记,两者荧光复合物用细胞流式仪及激光共聚焦考察在不同摄取抑制条件下的入胞情况,发现该复合物主要依赖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经进一步的共定位实验发现,复合物内在化后能较大程度避免溶酶体途径,使得DN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在近红外激光刺激下,观察FITC-PCS与Cy3-DNA的解离情况,再次验证NIR光能促进PCS与DNA的解离,但该行为并未在传统转染试剂1EI25K与DNA复合物中呈现。以pEGFP-C1为报告基因,进行体外光热转染实验发现,体外无激光刺激时三种PCS在HEK293中的转染能力为:PCS25KPCS10KPCS1.8K激光刺激能提高PCS在HEK293, HeLa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水平。为了研究PCS的光热基因治疗领域的潜力,本文选择肿瘤抑制基因pTP53质粒,利用PCS10K介导,通过细胞周期、凋亡/死亡率、线粒体膜电位、核碎片、线粒体形态及凋亡蛋白检测,研究其对HeLa细胞的抑制能力及凋亡机制。此外,本文构建了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通过肿瘤生长曲线、组织切片染色等评价PCS10K/pTP53复合物于体内的抑瘤效果。非溶酶体途径的阳离子脂质体通过引入特殊FAL多肽修饰普通的阳离子脂质体。首先,使用FAL多肽修饰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NH2)得到产物DSPE-PEG-FAL,通过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研究,证明FAL多肽成功连接于DSPE-PEG,选用阳离子脂质2-二油酰基羟丙基-3-N,N,N-三甲铵(DOTAP),中性辅助脂质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及DSPE-PEG-NH2同DSPE-PEG-FAL的混合物为膜材,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FAL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Liposome-FAL)。以pEGFP-C1为报告基因,以]HEK293、 A549及MCF-7细胞为模型,使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Liposome-FAL转基因能力,发现含2.25%的DSPE-PEG-FAL的Liposome-FAL的转染效率远远高于无修饰的普通PEG阳离子脂质体(Liposome-Non)。使用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进行体内转染试验,发现Liposome-FAL体内转染效率略优于商业化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且肿瘤内亦呈现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水平。应用pTP53质粒为模型药物,用Liposome-FAL及Liposome-Non携载后进行抗肿瘤研究。Liposome-FAL/pTP53复合物能显著抑制乳腺癌肿瘤,且p53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其表达水平高于Lipofectamine2000/pTP53组,而Liposome-Non/pTP53复合物则无明显抑瘤作用。综上,FAL修饰阳离子脂质体显示了良好的基因转染及治疗能力。而基于非溶酶体途径机制设计基因载体的策略十分具有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4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伟全;王思捷;李元歌;何香红;王永存;吴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肺癌A549细胞亚细胞结构溶酶体的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年06期
2 周裕德;;脂质体用于溶酶体累积病的治疗[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79年03期
3 张素娟;用吖叮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灶中溶酶体的方法[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4 李昌吉;;苯系物作业工人淋巴细胞中溶酶体的细胞化学改变[J];预防医学情报;1987年02期
5 亢继文;肖祥铭;;大鼠肾脏溶酶体的分离[J];辐射防护通讯;1987年03期
6 杨恬;生后1至90天大白鼠肝细胞溶酶体的年龄性改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7 罗深秋,肖焕才,任力,刘连璞,朴英杰;线状溶酶体和圆形溶酶体结构关系的电镜细胞化学观察[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8 李莉,,石玉秀;线状溶酶体及其细胞生物学特性[J];解剖科学进展;1995年02期
9 陈平;王勇;文小玲;宋精玲;林萍;杨承纲;刘美玉;李维波;;中晚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线粒体及溶酶体的体视学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10 李兵仓,王启民;生后1至90天内不同年龄大鼠肝细胞溶酶体酸性磷酸酶的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黎;崔宗杰;;溶酶体可作为可重建性钙库调节胞浆钙信号的产生[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龙鼎新;伍一军;;神经病靶酯酶的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吴选俊;李柱;吴淑琪;韩家淮;杨柳;韩守法;;含有罗丹明衍生物的荧光探针用于溶酶体成像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李柱;吴淑琪;韩家淮;韩守法;;含有酸激发罗丹明衍生物的pH探针用于溶酶体酸度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易静;张蕙心;张岚;汤雪明;;溶酶体在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节中的作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6 肖义;于海波;王璐;叶智伟;张新富;;溶酶体定位的荧光分子探针[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范艳斌;李春炎;李富友;陈道勇;;磷酸酶响应的纳米探针在溶酶体特异性成像方面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8 李伯勤;辛华;李峥;;溶酶体发生的Flash动画表达与教学应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赵一蓉;李银辉;杨荣华;;纳米孔道实验室:目标物和pH双刺激响应的溶酶体Cu~(2+)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10 李平;肖海滨;张雯;张卫;王慧;刘璐;刘伟;唐波;;用于溶酶体内氯离子定量荧光比率成像的单激发-双最大发射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叶盛楠;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成功绘制我国溶酶体疾病谱[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耶鲁大学科学家解释细胞防护机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艳艳;槲皮素对溶酶体活性铁介导的酒精性肝损伤及自噬功能紊乱的拮抗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武小椿;BHD综合征致病基因FLCN介导亮氨酸调控mTORC1信号通路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孔芬芬;非溶酶体途径的基因转染及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田雪君;钙离子电压门控通道调节溶酶体与内涵体和自噬体融合及其维持神经系统稳态平衡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王璐;靶向细胞溶酶体或染色质的粘度荧光探针[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刘波;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干扰溶酶体成熟抑制细胞自噬性降解途径[D];浙江大学;2013年
7 黄娟;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AQP4内化和溶酶体分选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浩;布鲁氏菌侵染巨噬细胞后对自噬—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孟素芳;溶酶体在镉诱导WRL-68细胞自噬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郑邦旭;星形胶质细胞溶酶体与β-淀粉样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4 贾盼盼;Hsf4对溶酶体活性的调控[D];河南大学;2015年
5 庄宁彤;乙型肝炎病毒肿瘤蛋白细胞靶标HBXIP负向调控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的机制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丹;A2E在蓝光致人RPE细胞损伤过程中对溶酶体膜通透性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6年
7 赖毕;降低溶酶体α-AMA对SW敏感性的定向改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王晶;新型光响应性核酸递送系统及其在siRNA递送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9 江雅丽;布鲁氏菌逃避溶酶体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10 聂斯;靶向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家族的溶酶体探针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0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2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