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7 15:34
【摘要】: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at,又名斜生纤孔菌,是一种属于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的药食两用菌,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及北美地区,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结核病、蛔虫病等疾病。近些年的研究报道其提取物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炎活性。通过筛选发现,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筛选有效;乙醇提取物萃取的水不溶物下层和水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的50%乙醇、70%乙醇洗脱部分在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模型筛选有很好效果;乙醇提取物萃取的各部分均有细胞毒活性;水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的50%乙醇、70%乙醇洗脱部分还有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本论文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技术,对桦褐孔菌I.obliqu.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IO-2)、乙酸乙酯萃取部分(IO-3)和萃取的水不溶物下层(IO-7)以及水提取物经大孔树脂的50%乙醇、70%乙醇洗脱部分(1O-11、10-12)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结合NMR(1HNMR、13CNMR、DEPT、HSQC、HMBC、1H-1HCOSY、NOESY 或 ROESY)、MS、IR、UV 及 CD 谱进行了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总共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71个化合物,包括14个新化合物。已知化合物中有47个为首次从桦褐孔菌I.obliquus中分离得到。从桦褐孔菌I.obliquus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45个化合物,包括18个萜类化合物:褐孔菌醇A(inonotusolA,1*),褐孔菌醇B(inonotusolB,2*),褐孔菌醇 C(inonotusolC,3*),褐孔菌醇 D(inonotusolD,4*),褐孔菌醇E(inonotusolE,5*),褐孔菌醇 F(inonotusolF,6*),褐孔菌醇 H(inonotusolH,7*),褐孔菌酸(inonotusicacid,8*),羊毛甾二烯二醇(inotodiol,9),羊毛甾醇(lanosterol,10),3β,22-di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e(11),3β,22-dihydroxy-lanosta-8,24-diene-11-one(12),3β,22-dihydroxylanosta-8,24-diene-7-one(13),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14),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15),白桦醋醇(botulin,16),21-hydroxylanosterol(17),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18);8 个甾体化合物:过氧麦角甾醇(5,8-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9),麦角甾醇(ergostol,20),lawsaritol(21),ergosta-7-en-3β-ol(22),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3),ergosta-7,22-dien-3β-ol(24),ergosta-7,22-dien-3-one(25),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26);14 个芳香类化合物:褐孔菌内醋(phaeoporlactone,27*),香草酸 vanillic acid(28),3,4-二羟基苯乙酮(4-acetocatechol,29),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aldehyde,30),2,3-di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one(31),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32),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33),2-甲氧基-苯甲酸(2-methoxyl-benzoic acid,34),1,2-dihydro-2-oxo-4-quinoline-carboxylic acid(35),没食子酸(gallic acid,36),丁香酸(syringic acid,37),(E)-4-(3,4-dihydeoxyphenyl)-but-3-en-2-one(38),苯甲酸(benzoic acid,39),桑黄素 A(phelligridinsA,40);5 个脂肪族化合物:2,7-dihydroxy-octanedioicacid(41),棕榈酸(palmitic acid,42),甘油单油酸酯(monoolein,43),单棕榈酸甘油酯(monopalmitin,44),泥湖鞘鞍醇(hemisceramide,45)。其中化合物 1*-8*,2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6,19-26,28-45为首次从桦褐孔菌I.obliquus中分离得到。从桦褐孔菌I.obliquus的水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29个化合物(有3个化合物与乙醇提取物中的重复),包括19个芳香类化合物: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30),(E)-4-(3,4-dihydeoxyphenyl)-but-3-en-2-one(38),桑黄素 A(phelligridinA,40),褐孔菌素 A(inonotusinA,46**),褐孔菌素 B(inonotusin B,47*),褐孔菌素 C(inonotusinC,48*),褐孔菌烷A(inonotusane A,49*),褐孔菌烷 B(inonotusaneB,50*),芥子醛(sinapaldehyde,51),原儿茶酸乙酯(ethyl protacatechuate,52),丁香醛(syringaldehyde,53),咖啡酸(caffeic acid,54),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acid,55),丁香酸葡萄糖苷(glucosyringicacid,56),aquilarin A(57),3(5)-pryazolecarboxylic acid(58),5-benzofurancarboxylic acid(59),桑黄素 D(phelligridinD,60),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3-methoxy-4-hydroxy-trans-cinamaldehyde,61);2 个核苷类化合物:腺苷(adenosine,62),鸟苷(guanosine,63);5个糖或糖醇类化合物:β-D-葡萄糖(β-D-glucose,64),α-D-葡萄糖(α-D-glucose,65),蔗糖(sucrose,66),半乳糖醇(galactitol,67),甘露醇(mannitol,68);1个氨基酸: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69);1个降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glycoric acid(70)以及1个生物碱:甜菜碱(betaine,71)。其中化合物46*-5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59,61-71为首次从桦褐孔菌Iobliquus中分离得到。依据提取物各部分的药理活性筛选结果,对所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相应的体外药理活性筛选,包括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筛选、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模型筛选、细胞毒活性筛选以及DL-半乳糖胺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保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9个化合物(1*,2*,12,13,14,27*,28,30,31)具有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过氧化氢损伤保护活性(10 μg/mL),3个化合物(27*,29,30)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10μg/mL),8个化合物(9,27*,29,30,38,40,47*,60)具有选择性的细胞毒活性(10μmol/L或5μg/mL),10个化合物(6*,8*,9,10,12,14,21,22,24,28)具有DL-半乳糖胺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保护活性(10μmol/L)。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4;R2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清乐,王秋颖*,樊锦燕,薛梅;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5年04期

2 高雪丽;高愿军;吴广辉;;桦褐孔菌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6年05期

3 季峰;郑维发;魏贤勇;宗志敏;;桦褐孔菌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10期

4 李承范;姚艳红;张敬东;;不同产地桦褐孔菌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12期

5 赵芬琴;邓丽颖;杨灿宇;朴惠善;;桦褐孔菌中的活性化合物桦褐孔菌醇[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年06期

6 李天洙;朴永泉;张学武;;桦褐孔菌对糖尿病豚鼠脂类代谢机理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1期

7 李东芹;金丹;;桦褐孔菌的作用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杜秀菊;徐伟;穆红梅;彭向前;冯玮;;桦褐孔菌多糖的药理活性与化学结构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2年01期

9 宗时春;俞兆程;赵德义;张康健;高锦明;;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4年02期

10 ;“免疫天王”桦褐孔菌[J];中国保健营养;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王金玲;潘景芝;陈丽;王琦;;桦褐孔菌胞外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宋爱荣;苏艳;;桦褐孔菌不同发酵液提取物体外对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母海钵;段金友;;桦褐孔菌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4 张振宇;田雪梅;卜祥辉;宋爱荣;;桦褐孔菌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郑维发;刘玉冰;赵艳霞;张梅梅;;一氧化氮介导的桦褐孔菌多酚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崔基成;崔永;;桦褐孔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A];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潘鸿辉;余雄涛;李婷;吴红玲;焦春伟;蔡勉华;李向敏;谢意珍;王弋;彭涛;;桦褐孔菌水提物通过抑制病毒介导的膜融合过程阻止单纯疱疹病毒的入侵[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玉冰;郑维发;;激发子诱导的桦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合成的作用机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杜文婧;才媛;王琦;;桦褐孔菌发酵浸膏多糖抗炎作用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10 郑维发;;桦褐孔菌深层发酵的研究进展—问题、对策和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超;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2 张丽霞;桦褐孔菌多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义勇;桦褐孔菌多糖纯化、结构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崔彦如;桦褐孔菌有效成分的PEF提取、化学修饰和抗癌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季峰;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何坚;多孔菌科粉肉层孔菌、桦褐孔菌和云杉针层孔菌三种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春杰;桦褐孔菌多糖对DSS诱导的急性炎症性肠病小鼠的影晌[D];延边大学;2015年

2 王清洁;桦褐孔菌多糖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晓丽;桦褐孔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颜正飞;外源因子对桦褐孔菌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合成三萜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广林;桦褐孔菌三萜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王鸿艳;桦褐孔菌深层液体发酵及菌粉降血糖药效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魏娟娟;桦褐孔菌去亚硝基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8 戚月婷;桦褐孔菌三萜的提纯及纳米粒制备[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昕;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鉴定和生物合成的促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张秋平;桦褐孔菌多糖的化学修饰、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77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277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1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