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共振多模态分析的针刺抗抑郁机制探索
发布时间:2019-11-02 08:22
【摘要】:研究背景抑郁症因其流行程度、严重后果、危害青壮年人群和有效干预方法不足而跃身于当代人类的重大精神疾患。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稳定性受损,进而造成多系统功能异常。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有将近四十种抗抑郁药物面试,但是临床仍有将近30%的患者对于任何抗抑郁药物都表现出无效,并且部分人群因副作用明显而不得不改换治疗方式,或者暂停治疗。国内目前对于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疗效已有大量研究,并证实其具有适用人群广、疗效明确、副反应少和安全经济的特点,为临床抗抑郁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基于前期证实的针刺抗抑郁有效性,采用磁共振多模态的研究方法,探究抑郁症患者与抑郁高危人群的脑结构与功能变化特点,并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可能的中枢疗效机制,力图揭示针刺抗抑郁的机制特点。为针刺抗抑郁提供客观、可视化的疗效依据。研究目的1.分析国内外针刺抗抑郁临床注册试验的研究现状,探讨目前国际/国内在针刺抗抑郁临床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与所存在的问题;对比不同磁共振方法的优势及目前的研究结果;探讨国内针刺抗抑郁的磁共振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2.采用多模态磁共振分析方法,同时应用结构与功能磁共振分析,对比抑郁高危人群、抑郁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脑结构、功能的变化差异,探讨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抑郁症磁共振变化的病理模型;3.采用多模态磁共振分析方法,初步探究针刺抗抑郁疗效机制的个体化水平特点,及不同干预方式的中枢机制差异及其作用特点;寻求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需求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评价准确简捷的可视化可实证指标。2.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评价1.1针刺抗抑郁的临床注册研究采用国际卫生组织(WHO)官方承认的国际上十六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进行检索,分别以"acupuncture"和"depression"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符合检索条件的国内外针刺抗抑郁临床研究45项,并进行临床干预的特征性分析和评价。1.2抑郁症磁共振研究现状分析通过PubMed检索所有抑郁症、抑郁高危人群的磁共振相关研究报道。关键词以"Depression"和"MRI"进行检索。人工对检索的文献进行二次筛选,选取原发性抑郁症的功能、结构磁共振的相关横断面与纵向的研究文献,排除继发和内科疾病伴发的抑郁症及与其他精神类疾患的共病情况,如恐惧症、药物滥用和进食障碍等,排除综述、系统评价、研究方案汇报、理论探讨、信件和病例报告类文献,最终选入文献845篇,并依据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分析。1.3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磁共振研究现状通过相关期刊论文(CNKI)检索所有针刺抗抑郁的磁共振相关文献报道。首先分别以"抑郁"、"郁证"、"郁病"为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文献检索。再以"针"作为第二次检索的关键词,包括耳针、电针、手针、腹针、头针、针灸、针药并用等疗法。第三次再以"磁共振"作为关键词在以上搜索结果上进行检索。对于检索所得的文献进行人工筛选,选取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磁共振研究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筛选,排除综述、个案汇报、理论研究和文摘型文献,最终有15篇文献入选,并对以上文献进行分类探讨。2.临床研究2.1健康、抑郁高危及抑郁人群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14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15例抑郁高危人群和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多模态磁共振分析。采用结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与功能(比率低频振幅分析、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磁共振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人群的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并且与HAMD(总分和七大因子团)和QIDS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中枢变化与临床量表的相关性。2.2针刺抗抑郁的磁共振研究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依据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针灸+安慰剂组、针灸+药物组和药物+安慰针组,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治疗,并于干预前后进行磁共振扫描和临床量表测评。通过多模态磁共振分析方法,探索三组不同干预方式疗效的中枢机制,及针刺抗抑郁的优势和特点。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评价检索全部国内外关于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研究项目共45项。国内外对于针刺抗抑郁的临床试验在疾病种类的选择、诊断标准的应用、临床安慰针的使用和针灸抗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手段上都有所差异。意味着对于针刺抗抑郁的应用在国际上并不成熟,在针灸治疗的规范化和疗效评价的特异性上仍需探索和改进。关于抑郁症的磁共振研究文献,共检索出845篇,其中关于高危人群的研究有68篇,结构磁共振研究250篇,功能磁共振研究343篇,多模态磁共振研究28篇,不同抑郁程度的磁共振研究8篇,临床不同疗法的磁共振研究137篇。提示未来通过多模态、机器学习和连接组学的方法,实现影像学在临床的转化应用,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针刺抗抑郁的磁共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刺多靶点的整体调节机制,对于中枢的结构、功能以及连接组学的改善,是本研究的关注要点。2.临床研究2.1抑郁与抑郁高危人群都表现出额叶不同亚区(外侧部、内侧部和眶部)之间,以及不同亚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异质性,体现了不同疾病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变化。2.2抑郁高危人群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变化相对独立,而抑郁人群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逐渐趋同的病理特点。2.3抑郁症患者额叶、楔前叶与小脑灰质体积与HAMD-24焦虑躯体化因子/阻滞因子具有相关性;中央前回与睡眠障碍因子具有相关性;功能磁共振与七大因子具有广泛的关联性,较结构变化更为敏感,主要体现在额叶、顶叶、边缘叶和颞叶区域。2.4针刺干预主要调节了抑郁症患者中央前回、颞中回、颞下回的灰质体积,与额叶、颞叶和边缘叶的脑功能活动,以上脑区的调节,突出了针刺对于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改善优势和中枢特点。结论1.针刺多靶点的整体调节机制,对于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连接组学的改善,是本研究的关注要点。2.结构和功能磁共振的多模态研究,能够全面反映抑郁症患者大脑病理变化特点;3.针刺抗抑郁的疗效机制特点,突出了针刺干预对于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作用优势;
【图文】:
来进行测量和分化将功能与结构的网络进行结合,,并提出了"人脑连接组馆一概念。逡逑基于网络的统计学分析W及图论等方法,能够用来分析脑连接组所提供的大量数据集,并逡逑且可将脑沮织之间的连接性定量地描述出来,可W描绘出一个网络的具体特征(图1)。逡逑60逡逑
健康人群与抑郁人群脑灰质的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抑郁人群存逡逑在右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额下回和小脑后叶灰质体积减小:左侧额中回(BA9/BA11),逡逑扣带回和右侧榦上回、中央前回灰质体积X椉樱ū恚矗迹保e义希罚跺义
本文编号:2554388
【图文】:
来进行测量和分化将功能与结构的网络进行结合,,并提出了"人脑连接组馆一概念。逡逑基于网络的统计学分析W及图论等方法,能够用来分析脑连接组所提供的大量数据集,并逡逑且可将脑沮织之间的连接性定量地描述出来,可W描绘出一个网络的具体特征(图1)。逡逑60逡逑
健康人群与抑郁人群脑灰质的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抑郁人群存逡逑在右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额下回和小脑后叶灰质体积减小:左侧额中回(BA9/BA11),逡逑扣带回和右侧榦上回、中央前回灰质体积X椉樱ū恚矗迹保e义希罚跺义
本文编号:2554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55438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