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

发布时间:2021-04-07 18:49
  实验目的:经导管行血管化疗栓塞或者经导管行血管栓塞已经成为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关键的治疗方法。尽管栓塞造成的缺氧可以导致绝大多数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但是仍有少数肿瘤细胞会产生化疗抵抗或者缺氧抵抗。缺氧产生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可以赋予残存的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因此,我们合成了一种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HYAD)以期进一步杀灭表达缺氧诱导因子的残存肿瘤细胞。材料和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体外条件下探寻肝肿瘤细胞受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转染后在缺氧和常氧条件下的蛋白质表达、增殖、凋亡和坏死。也通过建立VX2瘤兔肝癌模型,在DSA引导下经导管行肝动脉栓塞配合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灌注以检测其抑制肿瘤的效果。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增强CT扫描对这种治疗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进行评估。实验结果:体外实验证实,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表达和复制完全遵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或者缺氧环境。同野生型腺病毒5型相比,在缺氧条件下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HYAD)的表达复制更多,这也是HYAD杀伤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后残存的肿瘤细胞的主要原理。在VX2瘤兔肝癌模型的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HYAD经肝动...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机理探究和疗效评估


018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TACE部分)

原发性肝癌,指南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图1.12018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TACE部分)图1.22018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TACE部分)3.TACE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TACE治疗是基于选择性插管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并注射栓塞材料和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法,这个治疗过程的主要治疗原理是因为栓塞材料的堵塞造成继发的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坏死。它对于肝癌患者有两大优势:一,引起强烈的治疗反应,延缓甚至消除肿瘤进展;二,局部治疗下只要插管的技术成功,可以最大限

示意图,质粒,示意图,病毒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7第三部分实验研究1.缺氧复制性溶瘤腺病毒的制备1.1缺氧复制性溶瘤腺病毒的构建思路从美国ATCC购得人野生腺病毒5型,以此为基础进行缺氧复制型溶瘤腺病毒的包装与合成。从人源血管生长因子(VEGF)中获取缺氧反应元件(HRE)的片段,35bphumanVEGFHRE序列如下:CCACAGTGCATACGTGGGCTCCAACAGGTCCTCTT长度两端添加同尾酶XhoI/SalI,长度共41bp。利用T4连接酶串联多个HRE序列,用XhoII/SalI双酶切筛选正向串联的多个重复HRE序列。得到9个片段的串联9×HRE序列。以野生型AD-5腺病毒基因组为模板由PCR扩增获得E1基因,将之连接入pBI-9×HRE的多克隆位点MCSI区的EcoRV位点,得到pBI-9×HRE-E1质粒。如下图:图2pBI-9×HRE-E1质粒结构示意图以pBI-9×HRE-E1为模板由PCR扩增获得从SV40polyA到E1结尾的序列,连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携带人mda-7/IL-24基因溶瘤腺病毒SG600-IL24构建及其选择性杀伤肝癌细胞的机制研究[J]. 肖朝文,郑小林,蔡常春,郑建伟,申铭.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9(01)
[2]双基因溶瘤腺病毒OAd-mK5-shPKM2抗肝癌活性的初步探究[J]. 杜春明,刘新垣.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3]Lactic acid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causes dysfunction of NKT cells by interfering with mTOR signaling[J]. Di Xie,Shasha Zhu,Li Ba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6(12)
[4]The IAP family: endogenous caspase inhibitors with multiple biological activities[J]. YANG YI LI, XIAO MING LI(Laboratory of Immune Cell Biology, Division of Basic Science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20892, USA).  Cell Research. 2000(03)



本文编号:3123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123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