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脑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4:18
本文关键词: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脑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抑郁是人类心理失调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因素。全球性研究显示,抑郁症比心绞痛、关节炎、哮喘和糖尿病这四种疾病对人的危害更大。由此可见,抑郁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精神心理卫生问题。以往的研究发现前额叶是抗抑郁治疗主要靶点,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证实抑郁患者前额叶眶区(OFC)功能异常,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返回抑制(IOR)是OFC重要功能,抑郁患者存在对负性刺激的返回抑制能力缺陷。最新研究提示抗抑郁治疗可能是通过改善返回抑制能力而起作用,OFC、5-HT系统可能是其生理基础,但现有研究证据不足。因此,本课题以行为学、功能核磁共振(f MRI)、注意训练、经颅磁刺激(TMS)等为主要方法,首先采用线索-靶子范式观察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刺激返回抑制现象的大脑激活特点(正常对照组(NC)33人、抑郁患者组(MDD)30人和抑郁康复组(RMD)27人)及与大脑神经递质(NC39人、MDD30人、RMD26人)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返回抑制能力有良好改善作用的注意训练调整抑郁患者(训练组、对照组各14人)的返回抑制能力,并在训练前后观察大脑神经递质浓度以及抑郁状态的变化;靶向OFC TMS抗抑郁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各15人)前后观察返回抑制能力、抑郁状态和大脑激活的变化,证明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可能作用及脑机制,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在行为学线索靶子任务中,三组被试均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线索效应,F(1,123)=32.355,p0.001,其中抑郁康复组对高兴面孔线索效应大于其他两组,F(2,246)=4.701,p=0.011,大于悲伤面孔,F(2,86)=11.142,p0.001;但在f MRI扫描条件下,MDD组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而RMD组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线索效应,F(2,96)=3.916,p=0.023。返回抑制训练(F(1,28)=5.695,p=0.024)及靶向OFC TMS治疗(F(1,28)=5.136,p=0.031)后抑郁患者对情绪面孔的线索效应增加。提示返回抑制能力与抑郁状态密切相关,且受认知负荷调控。2.神经递质测量结果发现MDD组的5-HT水平高于RMD组,F(2,92)=4.201,p=0.018,而多巴胺水平低于RMD组,F(2,92)=3.423,p=0.037,乙酰胆碱水平低于NC组,F(2,92)=2.883,p=0.061。其中,5-HT在返回抑制训练后降低了,t(13)=3.150,p=0.008,而多巴胺在训练后升高了,t(13)=-2.783,p=0.016。提示抑郁患者返回抑制能力与5-HT、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紊乱相关,单一的神经递质变化并不能完全解释抑郁情绪的产生与变化。3.f MRI扫描中,静息状态下OFC的活动模式为:RMD组MDD组NC组(p0.01),而在任务态中为:MDD组NC组≈RMD组(p0.01)。靶向OFC TMS治疗后治疗组在静息状态下OFC活动增高,t(13)=5.40,k(体素)=31,p0.05,而在任务状态下OFC激活降低,t(13)≤-2.90,k≥16,p0.05。功能连接显示RMD组中、上OFC与腹侧被盖区、伏核、海马、杏仁核等脑区功能连接高于MDD组,F(2,87)≥3.14,p0.05,而内、下OFC与这些脑区功能连接低于MDD组,F(2,87)≥3.15,p0.05。提示OFC在抑郁返回抑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且不同亚区角色不同。4.相关分析发现MDD患者5-HT与高兴面孔返回抑制分负相关(r=-0.36,p0.05),同时MDD和RMD组行为学返回抑制能力与脑区差异激活值之间的相关主要集中在OFC,呈负相关(r≤-0.38,p0.05)。提示返回抑制能力与抑郁状态密切相关,5-HT、OFC等是其可能的大脑基础。5.返回抑制训练发现大学生被试没有从点探测任务训练中得到明显收益,线索靶子任务训练对改善抑郁水平有效(BDI:F(2,282)=4.156,p=0.017;PHQ:F(2,282)=2.506,p=0.083),但注意偏向没有明显变化。提示返回抑制训练(线索靶子任务)对改善大学生群体抑郁水平有效,训练策略和被试性别有影响。6.抑郁患者在返回抑制训练(线索靶子)后训练组5-HT、多巴胺水平有变化,训练结束1年后训练组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DI(t(26)=-7.201,p0.01)、PHQ(t(26)=-3.29,p=0.003)、HDRS(t(26)=-2.642,p=0.014)。提示返回抑制能力训练对改善抑郁水平有中长期效果,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是其可能的大脑基础。这可能对防止抑郁复发有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靶向OFC TMS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抑郁情绪依然存在但均显著降低(组间差异不显著),两组治疗前后的功能连接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提示单独的脑区激活并不是决定抑郁的关键因素,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才起到决定作用,抑郁情绪可以被不同的功能连接模式改善。这为脑内靶向治疗调控抑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8.在f MRI线索靶子任务中,MDD组对高兴面孔差异激活值在左右眶额叶、左内侧前额叶、右额上皮层、前扣带回、腹侧被盖区、左右海马脑区差异激活值高于RMD组,t(53)≥3.10,k≥10,p0.01;RMD组对中性面孔差异激活值在右眶额叶、右杏仁核、腹侧被盖区、左右海马脑区(t(57)≥3.32,k≥24,p0.01)高于NC组。提示前扣带回、杏仁核、海马、伏核、腹侧被盖区等脑区以不同方式参与了抑郁的产生、发展和转归。9.MDD组右海马的灰质密度大于RMD组,t(55)=3.05,k=69,p0.05,而左海马的灰质密度小于RMD组,t(55)=-3.95,k=10,p0.05,且左海马灰质密度在TMS治疗后显著增加了,t(13)=4.26,k=32,p0.01。同时,对高兴面孔、悲伤面孔、RMD组以及TMS治疗后治疗组的激活差异主要集中在左脑,而对中性面孔以及MDD组和NC组的激活差异主要在右脑。这提示左、右脑在抑郁中的地位可能是不一样的,左脑可能与抑郁康复密切相关,而右脑与抑郁情绪相关。10.本研究尝试提出并部分证实了负性自我图式-沉思-注意抑制缺陷理论模型:提出了沉思在负性自我图式与注意偏向之间的可能作用,指出了注意偏向的实质是注意抑制缺陷,并对不同的注意抑制缺陷形式(阻止进入、注意解除和阻止移回)进行了区分,拓展了Beck的认知理论模型。本研究观察了抑郁患者对情绪刺激的返回抑制现象及与神经递质、大脑激活之间的关系,并在返回抑制能力训练前后观察神经递质水平以及抑郁状态的变化,定位于前额叶眶区TMS治疗前后观察返回抑制能力、抑郁状态及大脑激活的变化,探讨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脑机制,初步证实返回抑制能力训练作为抑郁认知治疗新模式的可能性。本研究为理解抑郁发生、发展、转归提供了依据,对开发抑郁认知治疗新模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抑郁 返回抑制 眶额叶 神经递质 功能核磁共振 注意偏向训练 经颅磁刺激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目录】:
- 英文缩写一览表5-7
- 英文摘要7-11
- 中文摘要11-14
- 第一章 前言14-35
- 1.1 问题提出14-16
- 1.2 文献回顾16-31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31
- 1.4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31-35
- 第二章 前期研究35-55
- 2.1 正性负性信息注意量表中文版测试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35-39
- 2.2 沉思反应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39-45
- 2.3 抑郁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更兴奋:事件相关电位研究45-55
- 第三章 研究一不同抑郁状态个体返回抑制能力及与大脑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55-64
- 3.1 研究目的55
- 3.2 研究对象55-56
- 3.3 研究工具56-57
- 3.4 研究程序57-58
- 3.5 统计方法58
- 3.6 结果58-63
- 3.7 讨论63-64
- 第四章 研究二不同抑郁状态个体返回抑制能力的大脑激活特点64-99
- 4.1 研究目的64
- 4.2 研究对象64
- 4.3 研究工具64-65
- 4.4 研究程序65
- 4.5 统计方法65-67
- 4.6 结果67-95
- 4.7 讨论95-99
- 第五章 研究三返回抑制能力训练对抑郁状态和大脑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99-115
- 5.1 第一部分返回抑制能力训练对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影响99-111
- 5.2 第二部分返回抑制能力训练对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大脑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111-115
- 第六章 研究四靶向OFC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返回抑制能力、抑郁状态和大脑激活的影响115-123
- 6.1 研究目的115
- 6.2 研究对象115
- 6.3 研究工具115
- 6.4 研究程序115-116
- 6.5 统计方法116
- 6.6 结果116-122
- 6.7 讨论122-123
- 第七章 总讨论123-131
- 7.1 返回抑制能力与抑郁状态的关系123
- 7.2 大脑神经递质与返回抑制、抑郁状态的关系123-124
- 7.3 OFC与返回抑制、抑郁状态的关系124-125
- 7.4 抑郁个体返回抑制能力与 5-HT、OFC之间的关系125
- 7.5 返回抑制能力训练对抑郁水平的影响125-126
- 7.6 靶向OFC TMS治疗对抑郁水平的影响126-127
- 7.7 不同脑区在抑郁中的作用127-128
- 7.8 左右脑在抑郁中的作用128
- 7.9 负性自我图式-沉思-注意抑制缺陷理论模型128-131
- 第八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131-132
- 8.1 创新点131
- 8.2 不足131-132
- 本研究的总结论132-134
- 参考文献134-154
- 文献综述 负性自我图式-沉思-注意抑制缺陷模型的提出:Beck认知模型的拓展154-179
- 参考文献170-179
- 附录1 研究用量表179-191
- 附录2 伦理申明191-192
- 附录3 被试知情同意书192-19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94-195
- 致谢195-1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勇;吴海苏;徐一峰;;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在社区老年人群中的应用——信度与效度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05期
2 戴琴;冯正直;许爽;谢均润;刘可愚;于永菊;王晓霞;张睿;贺英;李嘉雯;李静;刘云波;刘秀娜;张翠华;王立菲;杨晓霞;高秋平;韩在玲;;沉思反应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05期
3 王援朝;;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4 蒋帅;吴银侠;王大刚;刘光雄;马文涛;杨来启;;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J];山东医药;2014年20期
5 戴琴;冯正直;许爽;谢钧润;刘可愚;于永菊;王晓霞;张睿;贺英;李嘉雯;李静;刘云波;刘秀娜;张翠华;王立菲;杨晓霞;高秋平;韩在玲;;正性负性信息注意量表中文版测试大学生样本的效度和信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返回抑制能力在抑郁中的作用及脑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2563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