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基于HIV-1逆转录酶结构与新策略的抗艾滋病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10-23 09:22
  艾滋病(AIDS)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被破坏的恶性传染性疾病。HIV-1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酶逆转录酶(RT)是设计抑制剂的重要靶点。作用于该靶点的核苷类(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NNRTIs具有高效和抗耐药性的特点,一直是药物研发的热点。但是,长期治疗导致药物抗耐药性效果大大降低,并且长期服药导致的药物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此外,HIV潜伏库的存在,致使HAART难以彻底治愈艾滋病。因此,以传统药物设计方法发现新一代高效抗耐药性抑制剂仍十分必要,同时,新技术新策略的引入拓宽药物发现的方法更势在必行。近年来结构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小分子/靶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被解析。小分子药物作用模式的阐明为基于靶标结构的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人类基因组学的进步和新技术新策略的涌现,也为艾滋病的治愈提供了可能。综上,本论文根据HIV-1 RT的靶标结构特征和适配性,在其左翼疏水性区域开展了结构多样性修饰;另外,受目前新策略的启发,初步开展了基于新策略的抗HIV...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HIV-1逆转录酶结构与新策略的抗艾滋病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图1-1.?WHO艾滋病感染者统计数据??13??

模型图,病毒,模型,复制周期


d?S博士学位论文??一、HIV-1病毒结构??HIV是由HIV-1和HIV-2两个亚型组成[31。其中,HIV-1具有感染力强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是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主要亚型,因此也是科研工作者主要研究的??亚型【4]。HIV病毒颗粒成熟后具有类似20面体的球形形态,其直径介于??100-120nm?(图1-2)。宿主细胞的提供的类脂质包膜和跨膜糖蛋白gp41以及表??面糖蛋白gpl20构成病毒外壳的纸质双层膜。外壳内侧包含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matrix)与蛋白p24所形成的半锥形衣壳(capsid)。病毒衣壳内含有病??毒?RNA?和复制所需的蛋白酶(protease,?PR)、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整合酶(integrase,IN)、Vpu、Vif、Vpr?和?Nef,以及一些细胞因子[5,6]。??Cyclophilin—ex?^??Peptides??Peptides?processed??between?CA?and?NC??图1-2.?HIV-丨病毒生物结构模型[7】??二、HIV-1复制周期??HIV-1的复制周期从病毒附着于细胞表面幵始(图1-3),包括吸附与融合??(Binding?and?Fusion)、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整合(Integration),??其中一小部分病毒不再进行复制,保持静息状态,组成了?HIV潜伏库。另外大??部分经过转录与翻译、组装、出芽与成熟释放到细胞外[6]。??14??

复制周期,受体细胞,宿主细胞,融合过程


d?if?/,?I博士学位论文??Plasma?—?4-^??^S^4ant—?^?⑶麵?\?f?^??^?antag〇nlslS?p^enomic?ffjff?Protein*?\????3.?Reverse?jp\-?"?'?^?RNA?、??Transcription?V*A??=广?4’:签产'??rvfnnl^^?Proviral?DNA??cytoplasm?^?nucleus??图1-3.?HIV-1的复制周期[7】??吸附与融合过程:HIV-1与宿主细胞的吸附起始于gpl20与CD4受体细胞??外域的特异性识别,gpl20经蛋白质变构之后与协同受体CCR5或者CXCR4发??生结合,进而诱导gp41蛋白发生变构促使病毒融合于细胞膜,病毒颗粒释放进??入宿主细胞。??逆转录过程:病毒颗粒侵入宿主细胞后释放出其遗传物质RNA作为逆转录??模板,在自身携带的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与其互补链cDNA,合成的杂合双链被??核糖核酸酶H水解掉RNA链,再以剩余的单链DNA作为模板合成双链DNA。??整合过程:合成的病毒双链DNA通过一系列过程(如t加工,转运,链转??移和DNA链末端修复)被转运到细胞核并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在此过程中,??宿主染色体成为病毒遗传物质的潜伏库。研究表明,HIV藏匿于此的“潜伏病毒??库”是导致其难以被彻底根除的原因所在。针对该问题,有科学家提出“激活-消??灭(shock?and?kill)?”策略,通过使用HIV-1潜伏感染激活剂(latency?reversing??agents),例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Degradation of proteins by PROTACs and other strategies[J]. Yang Wang,Xueyang Jiang,Feng Feng,Wenyuan Liu,Haopeng Sun.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2020(02)
[2]艾滋病预防控制现状及预防体系优化[J]. 王晓梅.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03)
[3]HIV病毒库清除策略中潜伏逆转剂的应用及挑战[J]. 周明菊,李静,张和倩,靳婕华,宋锦文,张超,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18(06)
[4]具有新作用机制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 周忠霞,孙林,康东伟,陈子慧,唐苗苗,李思雨,展鹏,刘新泳.  药学学报. 2018(05)
[5]靶向诱导蛋白降解作为药物开发新策略[J]. 尤启冬,陆朦辰,姜正羽.  药学学报. 2017(12)
[6]HIV潜伏感染激活剂的研究进展[J]. 王海鹏,陈承聪,王芳香,张萱萱,刘叔文,李琳.  病毒学报. 2017(02)
[7]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激活HIV储存库的研究进展[J]. 白帆,康文,汪春付,孙永涛.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06)
[8]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潜伏感染激活剂研究现状[J]. 彭秀明,吴南屏.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5 (03)
[9]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策略(三)——通过化学修饰改善水溶性[J]. 栗增,王江,周宇,柳红.  药学学报. 2014(09)
[10]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策略(二)——结构修饰降低潜在毒性[J]. 刘海龙,王江,林岱宗,柳红.  药学学报. 2014(01)



本文编号:3452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452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