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病证-量-效/毒”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21:10
目的:基于“有故无殒”的中医用药理论,以具有效/毒二重性的麻黄细辛附子汤(MXF)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常和病证复合模型小鼠联合应用、对应分析的模式,给予不同给药剂量的MXF干预,探索病证和给药剂量因素对MXF效/毒作用选择性表达的影响,阐明“病证-量-效/毒”关系的客观真实性及科学内涵。借鉴“证治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对正常和病证复合模型小鼠给予MXF干预后,目标效/毒成分在血浆中“时间-浓度”变化的研究,探讨病证因素对MXF目标效/毒成分血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为MXF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LC和LC-MS技术,建立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具有效/毒二重性的代表性化学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卡枯醇、甲基丁香酚、芝麻脂素、细辛脂素、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上述成分在煎剂中含量为指标,考察不同煎煮方法(经方煎煮方法-麻黄先煎法、临床常用煎煮方法-附子先煎法、实验室常用煎煮方法-诸药久煎法)和附子的不同炮制品规格(炮附片、黑顺片、淡附片、白附片、炒附片)对MXF煎剂质量的影响。采用...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MXF不同煎煮方法效毒成分溶出度的PCA图
22图1-4MXF不同煎煮方法效毒成分溶出度的PCA图在3组数据的PLS-DA结果中,所建模型对自变量的拟合能力指数(R2X)为0.975,说明模型对自变量的拟合能力良好;对因(R2Y)为0.988,说明模型对因变量的拟合能力良好;Q2为0.981(该值越大表示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故模型的分类结果可靠,结果见图1-5,可见3种煎煮方法所得煎剂中效毒成分溶出度能明显区分。M(黑色):麻黄先煎组;F(红色):附子先煎组;Z(蓝色):诸药久煎组图1-5PLS-DA模型采用排列实验进行外部模型验证,设定Y变量的随机排列次数为50次,观察与原始Y变量模型之间的差异,并对随机化产生的R2及Q2与原始累积的R2及Q2进行回归,结果见图1-6。结果显示,R2及Q2的斜率较大,与Y轴截距分别为
230.133,-0.256,提示外部模型预测能力好,模型质量好,可以做后续的模型指标性成分寻找的前提。图1-6预测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用来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VIP值越大,自变量X对Y的解释能力越强。用VIP值大于1的变量建立不同煎煮方法所得煎剂中各类成分的PLS回归模型,分析所测各成分与三种煎煮方法的相关性。本实验中,VIP值大于1的指标性成分有卡枯醇、MA、AC,结果见图1-7。1、E;2、PE;3、ME;4、卡枯醇;5、甲基丁香酚;6、芝麻脂素;7、细辛脂素;8、BMA;9、BAC;10、BHA;11、MA;12、AC;13、HA图1-7指标性成分的VIP3小结与讨论3.1鉴于附子的毒性,临床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时,常采用附子先煎或久煎的煎煮方法,这与《伤寒论》中所记载“麻黄先煎”的煎煮方法截然不同。为探讨经方煎煮方法的科学内涵,为经方的古为今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将经方记载的煎煮方法与目前临床常用汤剂煎煮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为了更为全面地反映不同煎煮方法对煎剂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法快速检测大鼠血浆中6种附子生物碱[J]. 赛那,金蓉,布仁,顾艳丽,林英华,雷雯朴,孙耀. 中国药房. 2018(06)
[2]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主要研究方法概述[J]. 汪小莉,刘晓,韩燕全,汪永忠,周珊珊,蔡宝昌,周导. 中草药. 2018(04)
[3]交泰丸在正常大鼠及抑郁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J]. 朱立静,白永涛,张卫东,井汶,张倩,居文政,戴国梁. 药学学报. 2018(03)
[4]附子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J]. 张强,巨博雅,韩素芹,王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9)
[5]附子毒性研究进展[J]. 赵欢,杨巧芳,李梦茜. 河北中医. 2017(05)
[6]精准医学下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策略和方法:病证毒理学[J]. 王伽伯,崔鹤蓉,柏兆方,肖小河. 药学学报. 2016(11)
[7]给药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J]. 李燕,赵梦杰,袁岸,龚小红,彭成,李芸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22)
[8]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及物质基础探索[J]. 闫蓉,张雪,何国荣,张莉,吕扬,王振中,萧伟,杜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5)
[9]基于李时珍药学学术思想传承的国医大师金世元附子调剂技术研究[J]. 袁一平,翟华强,郭兆娟,张田,孔李婷,贾晓玉,田伟兰,李睿.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0)
[10]吴迁本《金匮要略》方剂先煎麻黄规律探讨[J]. 陈楚为,肖相如,李致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5)
博士论文
[1]乌头汤中苯甲酰新乌头胺及麻黄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郑志杰.南方医科大学 2013
[2]肾阳虚外感小鼠模型建立及麻黄细辛附子汤干预研究[D]. 杨勇.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UPLC-MS/MS的附子中六种生物碱含量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肖日平.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2]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及实验研究[D]. 马召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3]《伤寒杂病论》方药煎服方法的研究[D]. 原静崴.云南中医学院 2014
[4]CYP450酶与BCRP、MRP2外排转运蛋白对单酯型和醇胺型乌头生物碱处置的作用及机制[D]. 杨晓珊.南方医科大学 2014
[5]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附子量—效—毒关系研究[D]. 刘甜甜.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6]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活性部位及成分抗过敏性鼻炎机制的研究[D]. 蔡芳燕.南方医科大学 2014
[7]麻黄—附子药对配伍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的研究[D]. 周慧芳.南方医科大学 2013
[8]《黄帝内经》“有故无殒”理论指导下中药的“证—毒—效”关系研究[D]. 赵云龙.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9]基于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大黄毒性观测与合理制用研究[D]. 邢小燕.河南中医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487953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MXF不同煎煮方法效毒成分溶出度的PCA图
22图1-4MXF不同煎煮方法效毒成分溶出度的PCA图在3组数据的PLS-DA结果中,所建模型对自变量的拟合能力指数(R2X)为0.975,说明模型对自变量的拟合能力良好;对因(R2Y)为0.988,说明模型对因变量的拟合能力良好;Q2为0.981(该值越大表示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故模型的分类结果可靠,结果见图1-5,可见3种煎煮方法所得煎剂中效毒成分溶出度能明显区分。M(黑色):麻黄先煎组;F(红色):附子先煎组;Z(蓝色):诸药久煎组图1-5PLS-DA模型采用排列实验进行外部模型验证,设定Y变量的随机排列次数为50次,观察与原始Y变量模型之间的差异,并对随机化产生的R2及Q2与原始累积的R2及Q2进行回归,结果见图1-6。结果显示,R2及Q2的斜率较大,与Y轴截距分别为
230.133,-0.256,提示外部模型预测能力好,模型质量好,可以做后续的模型指标性成分寻找的前提。图1-6预测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用来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VIP值越大,自变量X对Y的解释能力越强。用VIP值大于1的变量建立不同煎煮方法所得煎剂中各类成分的PLS回归模型,分析所测各成分与三种煎煮方法的相关性。本实验中,VIP值大于1的指标性成分有卡枯醇、MA、AC,结果见图1-7。1、E;2、PE;3、ME;4、卡枯醇;5、甲基丁香酚;6、芝麻脂素;7、细辛脂素;8、BMA;9、BAC;10、BHA;11、MA;12、AC;13、HA图1-7指标性成分的VIP3小结与讨论3.1鉴于附子的毒性,临床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时,常采用附子先煎或久煎的煎煮方法,这与《伤寒论》中所记载“麻黄先煎”的煎煮方法截然不同。为探讨经方煎煮方法的科学内涵,为经方的古为今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将经方记载的煎煮方法与目前临床常用汤剂煎煮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为了更为全面地反映不同煎煮方法对煎剂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法快速检测大鼠血浆中6种附子生物碱[J]. 赛那,金蓉,布仁,顾艳丽,林英华,雷雯朴,孙耀. 中国药房. 2018(06)
[2]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主要研究方法概述[J]. 汪小莉,刘晓,韩燕全,汪永忠,周珊珊,蔡宝昌,周导. 中草药. 2018(04)
[3]交泰丸在正常大鼠及抑郁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J]. 朱立静,白永涛,张卫东,井汶,张倩,居文政,戴国梁. 药学学报. 2018(03)
[4]附子汤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J]. 张强,巨博雅,韩素芹,王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9)
[5]附子毒性研究进展[J]. 赵欢,杨巧芳,李梦茜. 河北中医. 2017(05)
[6]精准医学下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策略和方法:病证毒理学[J]. 王伽伯,崔鹤蓉,柏兆方,肖小河. 药学学报. 2016(11)
[7]给药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J]. 李燕,赵梦杰,袁岸,龚小红,彭成,李芸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22)
[8]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及物质基础探索[J]. 闫蓉,张雪,何国荣,张莉,吕扬,王振中,萧伟,杜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5)
[9]基于李时珍药学学术思想传承的国医大师金世元附子调剂技术研究[J]. 袁一平,翟华强,郭兆娟,张田,孔李婷,贾晓玉,田伟兰,李睿.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0)
[10]吴迁本《金匮要略》方剂先煎麻黄规律探讨[J]. 陈楚为,肖相如,李致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5)
博士论文
[1]乌头汤中苯甲酰新乌头胺及麻黄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郑志杰.南方医科大学 2013
[2]肾阳虚外感小鼠模型建立及麻黄细辛附子汤干预研究[D]. 杨勇.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基于UPLC-MS/MS的附子中六种生物碱含量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肖日平.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2]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及实验研究[D]. 马召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3]《伤寒杂病论》方药煎服方法的研究[D]. 原静崴.云南中医学院 2014
[4]CYP450酶与BCRP、MRP2外排转运蛋白对单酯型和醇胺型乌头生物碱处置的作用及机制[D]. 杨晓珊.南方医科大学 2014
[5]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附子量—效—毒关系研究[D]. 刘甜甜.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6]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活性部位及成分抗过敏性鼻炎机制的研究[D]. 蔡芳燕.南方医科大学 2014
[7]麻黄—附子药对配伍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的研究[D]. 周慧芳.南方医科大学 2013
[8]《黄帝内经》“有故无殒”理论指导下中药的“证—毒—效”关系研究[D]. 赵云龙.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9]基于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大黄毒性观测与合理制用研究[D]. 邢小燕.河南中医学院 2007
本文编号:3487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48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