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6调控Nav1.3表达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0 16:16
目的:尽管血管压迫和脱髓鞘变性已证实系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病因和病理基础,但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本研究聚焦炎性因子和钠通道,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探究三叉神经产生异常冲动的缘由。方法:Elisa检测TN患者外周血中IL-1β、IL-2、IL-6、IL-8、TNF-α和IFN-γ,并比较这些炎性因子的血清浓度与T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D大鼠三叉神经眶下支慢性缩窄法建立TN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测机械痛阈,留取压迫处三叉神经、同侧三叉神经节和脑干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给模型动物鞘内注射钠通道反义寡核苷酸,给假手术动物注射炎性因子或其抗体等方法进一步论证钠通道在模型动物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对痛阈的影响。结果:TN患者外周血中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IL-6水平与TN的疼痛程度呈正相关(r=0.989,p<0.05)。实验动物建模后7天痛阈值明显下降,14天达最低点。病理学检测发现,模型动物受压处三叉神经呈明显脱髓鞘改变。WB及免疫荧光结果提示,模型组的三叉神经纤维和三叉...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血清炎症因子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分析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建立及痛阈检测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Nav1.3 在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和分布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IL-6在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和分布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IL-6和Nav1.3 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白介素-6与硼替佐米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性分析[J]. 赵薇薇,王巍,刘怡君,王孟林,潘佳琪,田垚垚.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7(05)
[2]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李秋月,许海玉,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 2017(19)
[3]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段雷,胡文.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6(05)
[4]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仲祥,李朝晖,田宇,赵景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09)
[5]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外科杂志. 2015 (09)
[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刘培慧,刘佳妹,孙晓红. 山西医药杂志. 2015(12)
[7]三叉神经痛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影像学的重要作用[J]. 姜涛,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4)
[8]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制作研究进展[J]. 江翠华,张达颖,张学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06)
[9]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伍磊,林洪,沙漠,丁真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03)
[10]钠通道亚型Nav1.3在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组织中的表达[J]. 朱凌,胡媛平,许乐,阳宏林,蒋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Wnt信号通路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睿.第四军医大学 2015
[2]mTOR信号通路在肾脏集合管泌钾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D]. 陈振国.南方医科大学 2013
[3]经眶下神经注射蛇毒建立新型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D]. 安建雄.中南大学 2013
[4]神经病理性疼痛中TNF-a诱生晚期炎性介质的机制研究[D]. 王瑞珂.中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TNF-α及IL-6受体在肌筋膜板机点中的表达[D]. 唐琦.山东大学 2018
[2]眶下神经干周围注射滑石粉建立新型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 李亚法.青岛大学 2017
[3]MiR-30b调控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3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D]. 苏松雪.郑州大学 2017
[4]伴躯体疼痛抑郁症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躯体疼痛的相关性研究[D]. 宋月楠.江苏大学 2016
[5]经眶下孔注射相关炎症因子制造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实验研究[D]. 马腾飞.安徽医科大学 2015
[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外周血中部分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D]. 黄姗姗.安徽医科大学 2015
[7]钙蛋白酶在机械通气膈肌损伤和萎缩中的作用研究[D]. 石磊.宁夏医科大学 2014
[8]IL-4、IL-6、TNF-a、NF-κB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中的作用[D]. 付留中.新乡医学院 2013
[9]猪链球菌2型Ⅲ型限制与修饰系统mod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刘朋.华中农业大学 2010
[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血清MIF和TNF-α及IL-6水平相关性研究[D]. 俞丽凝.中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64319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血清炎症因子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分析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建立及痛阈检测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Nav1.3 在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和分布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IL-6在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和分布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IL-6和Nav1.3 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白介素-6与硼替佐米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性分析[J]. 赵薇薇,王巍,刘怡君,王孟林,潘佳琪,田垚垚.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7(05)
[2]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李秋月,许海玉,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 2017(19)
[3]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段雷,胡文.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6(05)
[4]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仲祥,李朝晖,田宇,赵景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09)
[5]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外科杂志. 2015 (09)
[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刘培慧,刘佳妹,孙晓红. 山西医药杂志. 2015(12)
[7]三叉神经痛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影像学的重要作用[J]. 姜涛,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4)
[8]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制作研究进展[J]. 江翠华,张达颖,张学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4(06)
[9]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伍磊,林洪,沙漠,丁真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03)
[10]钠通道亚型Nav1.3在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组织中的表达[J]. 朱凌,胡媛平,许乐,阳宏林,蒋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Wnt信号通路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睿.第四军医大学 2015
[2]mTOR信号通路在肾脏集合管泌钾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D]. 陈振国.南方医科大学 2013
[3]经眶下神经注射蛇毒建立新型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D]. 安建雄.中南大学 2013
[4]神经病理性疼痛中TNF-a诱生晚期炎性介质的机制研究[D]. 王瑞珂.中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TNF-α及IL-6受体在肌筋膜板机点中的表达[D]. 唐琦.山东大学 2018
[2]眶下神经干周围注射滑石粉建立新型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 李亚法.青岛大学 2017
[3]MiR-30b调控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3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D]. 苏松雪.郑州大学 2017
[4]伴躯体疼痛抑郁症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躯体疼痛的相关性研究[D]. 宋月楠.江苏大学 2016
[5]经眶下孔注射相关炎症因子制造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实验研究[D]. 马腾飞.安徽医科大学 2015
[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外周血中部分促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D]. 黄姗姗.安徽医科大学 2015
[7]钙蛋白酶在机械通气膈肌损伤和萎缩中的作用研究[D]. 石磊.宁夏医科大学 2014
[8]IL-4、IL-6、TNF-a、NF-κB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中的作用[D]. 付留中.新乡医学院 2013
[9]猪链球菌2型Ⅲ型限制与修饰系统mod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刘朋.华中农业大学 2010
[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血清MIF和TNF-α及IL-6水平相关性研究[D]. 俞丽凝.中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64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66431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