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4 18:26
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课题来源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4 研究方案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4.2 设计类型
4.3 样本含量估计
4.4 治疗方案
4.5 观察指标
4.6 疗效的判定
4.7 安全性判定
4.8 盲法的设计
4.9 质量控制
4.10 数据管理
4.11 统计分析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5 结果
5.1 病例分布情况
5.2 试验完成情况
5.3 基线分析
5.4 疗效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3 研究基础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4.1 慎用镇静剂
4.2 慎用强心剂
4.3 慎用利尿剂
4.4 慎用碱剂
4.5 慎用激素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8.1 参苓白术散
8.2 五苓散
8.3 合方分析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4 注重以人为本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5 注重调摄脾胃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5.2 重视补益脾胃
5.3 重视养护脾胃
6 注重疏畅情志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7 用药贵在精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3 总结和展望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4.1 控制感染
4.2 保持气道通畅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4 利尿剂
4.5 正性肌力药
4.6 血管扩张剂
4.7 抗凝剂
4.8 其他治疗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本文编号:3866352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课题来源
3 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4 研究方案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4.2 设计类型
4.3 样本含量估计
4.4 治疗方案
4.5 观察指标
4.6 疗效的判定
4.7 安全性判定
4.8 盲法的设计
4.9 质量控制
4.10 数据管理
4.11 统计分析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5 结果
5.1 病例分布情况
5.2 试验完成情况
5.3 基线分析
5.4 疗效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3 研究基础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4.1 慎用镇静剂
4.2 慎用强心剂
4.3 慎用利尿剂
4.4 慎用碱剂
4.5 慎用激素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8.1 参苓白术散
8.2 五苓散
8.3 合方分析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4 注重以人为本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5 注重调摄脾胃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5.2 重视补益脾胃
5.3 重视养护脾胃
6 注重疏畅情志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7 用药贵在精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3 总结和展望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4.1 控制感染
4.2 保持气道通畅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4 利尿剂
4.5 正性肌力药
4.6 血管扩张剂
4.7 抗凝剂
4.8 其他治疗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本文编号:3866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86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