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足三里穴区皮肤形态特征、热痛觉、机械性痛觉变化及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30 00:14
  目的:本研究将通过足三里穴区解剖位置、皮肤机械性痛觉,尝试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客观化定位研究。检查足三里穴区敏感点的本态特征:敏感度、形态。敏感度特征包括机械性痛觉和热痛觉,形态特征包括柔韧性和形状。敏感度和形态变量有两个方面客观、主观参数,本研究对比这两个方面以便验证使用的变量(敏感度、形态)和测量工具(粗糙度仪、测力计)。研究穴位本态(敏感度、形态)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根据整个样本、体重指数组(BMI)划分足三里穴区敏感度、形状和位置的倾向。之后依据研究对穴区皮肤敏感度、形态学和位置的结果建立适合于所有人或各个体重指数组穴位特征(本态、定位)的规范或通用模式。研究穴位本态(敏感度、形态)与八纲证的关系。这都对探讨穴位特征、客观定位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是验证评估工具的第一步。方法:根据解剖穴位定位标准与机械性痛觉,对101例患者进行足三里穴位定位(敏感点)。对穴位敏感度(机械性痛觉、热痛觉)、形态(柔韧性,形状)进行客观和主观测量,并对主观与客观指标(敏感度、形态)之间进行比较。所有的测量和评估均在双下肢,按右、左侧下肢的顺序进行。评价的敏感度指标为机械性痛觉和热痛觉、两...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和内容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
        2 穴位定位与临床相关研究
        3 经络定位与骨度分寸之间关系
        4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
        5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穴位本态特征与炎症关系的科学假说
    (一) 穴位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概况
        1 穴位概念
        2 足三里穴的研究(典型穴位)
        3 腧穴的解剖学、临床和生物物理学研究
    (二) 穴位本态特征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分析
        1 急性炎症
        2 慢性炎症
    (三) 淋巴系统与炎症的关系分析
    (四) 炎症结局对穴位本态及功能的影响
        1 存在缺陷或过度炎症者的后续影响
        2 组织修复:再生、愈合和纤维化
        3 正常细胞的增殖和组织生长调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的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关系
        2 穴位位置
        3 穴位测量临床仪器的研究
    (二) 研究假设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
        2 穴位位置
        3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研究
        4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1 穴位解剖定位研究
        2 穴位敏感点定位研究与主观敏感度评价
        3 客观敏感度评价
        4 粗糙度测量
        5 热痛觉测量
    (四) 主要变量
    (五) 临床资料
    (六) 诊断标准
        1 正常体重组
        2 超重和肥胖组
        3 低体重组
    (七) 测量仪器
        1 体表测量“粗糙度仪”
        2 痛感测量仪器“测力计”
        3 生物电阻抗法体重测量仪
    (八) 研究限制和偏差
    (九) 伦理问题
    (十) 结果
        结果1 主观形态
        结果2 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
        结果3 机械性痛觉(主观变量-S)和穴位形态(主观变量-S)之间的关系
        结果4 穴位敏感点和解剖位置
        结果5 推定骨量与3寸之间的关系
        结果6 敏感度测量
        结果7 形态(主观变量-S)与机械性痛觉敏感度(主观变量-S)之间的关系
        结果8 客观形态变量(连续变量)
        结果9 主观形状(S)与客观形状(二分类数据-客观变量“O”)之间的关系
        结果10 八纲证
        结果11 穴位皮肤温度评估
        结果12 热痛感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一) 结果分析
        1 穴位的临床表现与炎症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
        2 穴位定位
        3 同身寸3寸与推定骨量之间的关系
        4 穴位临床测量仪器研究
        5 八纲证与BMI对穴位临床表现的影响
    (二) 各指标讨论和分析
        结论1 主观形态
        结论2 主观机械性痛觉敏感度
        结论3 机械性痛觉敏感度(S)和穴位形态(S)之间的关系
        结论4 穴位敏感点和解剖位置
        结论5 推定骨量与3寸之间的关系
        结论6 敏感度测量
        结论7 形态(S)与机械性痛觉敏感度(S)之间的关系
        结论8 客观形态变量(连续变量)
        结论9 主观形态(S)与客观形态(二分类数据“O”)之间的关系
        结论10 八纲证
        结论11 穴位皮肤温度评估
        结论12 热痛感
    (三)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四) 建议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穴位本态概念示意图
    附件二 研究概念示意图
    附件三 穴位概念示意图
    附件四 生理系统概念示意图
    附件五 穴位定位、敏感度和形态变量之间的关系
    附件六 研究结果
    附件七 BMI结果
    附件八 穴位形态客观变量定义
    附件九 穴位形态客观变量处理过程
    附件十 穴位位置、敏感型和解剖型定义
    附件十一 穴位形态图解
    附件十二 粗糙度仪测量的参数
    附件十三 主要变量的相关原则
    附件十四 统计验证
    附件十五 病例记录
致谢



本文编号:4021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4021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c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