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论性话语标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03:01
本文关键词:推论性话语标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推论性话语标记 语篇组织 人际互动 语境顺应 历时研究
【摘要】: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推论性话语标记发挥着组织话语、表明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对话语理解进行引导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推论性话语标记进行界定与分类的基础.匕既从共时角度考察推论性话语标记的语篇分布、语境特征及其三大功能,NB从历时角度考察推论性话语标记的来源并探讨-K形成机制。全文共分为 .五章。第-?章主要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了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本文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作了说明。 第二章在对推论性话语标记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选定本文所要考察的推论性话语标记并将其分为四类,分别为“看来”类、“显然”类、“这么说”类和“无疑”类。分别考察每一小类的语篇分布与语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推论性话语标记的语篇模式。 第三章主要从语篇组织功能、人际互动功能、语境顺应功能三个方面的功能来分析推论性话语标记的功能。在语篇组织功能方面,主要分为形式连贯功能和内容连贯功能。在人际互动功能方面,主要有标示客观推论、标示观点评价等功能。在语境顺应功能方面,主要有对语言语境、对现场语境和对背景语境的顺应功能。 第四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第部分主要是从语法化角度来考察推论性话语标记各小类的历时语义演变;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推论性话语标记的形成机制作出合理解释。 第五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结论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
【关键词】:推论性话语标记 语篇组织 人际互动 语境顺应 历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10-12
- 1.2 前人相关研究现状12-22
- 1.2.1 国外话语标记研究12-16
- 1.2.2 国内话语标记研究16-20
- 1.2.3 对推论性成分的相关研究20-22
-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22-23
- 1.4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源23-24
- 第二章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界定、分布及特征24-44
- 2.1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界定24-31
- 2.1.1 话语标记的定义及特征24-26
- 2.1.2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界定标准26-27
- 2.1.3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选定27-31
- 2.2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语篇分布31-37
- 2.2.1 连接前后分句组成复句31-33
- 2.2.2 连接前后句子组成句群33-35
- 2.2.3 连接上下段落组成语段35-37
- 2.3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语境特征37-42
- 2.3.1 “看来”类的语境特征37-39
- 2.3.2 “显然”类的语境特征39
- 2.3.3 “这么说”类的语境特征39-40
- 2.3.4 “无疑”类的语境特征40-41
- 2.3.5 推论性话语标记语境特征的异同41-42
- 2.4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语篇框架42
- 2.5 本章小结42-44
- 第三章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功能44-65
- 3.1 语篇组织功能44-52
- 3.1.1 形式连贯功能44-47
- 3.1.2 内容连贯功能47-52
- 3.2 人际互动功能52-60
- 3.2.1 标示客观推论53-54
- 3.2.2 标示观点、评价54-56
- 3.2.3 标示思虑、迟疑56-57
- 3.2.4 标示征询、确认57
- 3.2.5 标示肯定、强调57-60
- 3.3 语境顺应功能60-64
- 3.3.1 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功能60-62
- 3.3.2 对现场语境的顺应功能62-63
- 3.3.3 对背景语境的顺应功能63-64
- 3.4 本章小结64-65
- 第四章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来源及形成机制65-88
- 4.1 推论性话语标记的来源考察65-80
- 4.1.1 “看来”类的历时语义演变65-72
- 4.1.2 “显然”类的历时语义演变72-75
- 4.1.3 “这么说”类的历时语义演变75-79
- 4.1.4 “无疑”类的历时语义演变79-80
- 4.2 推论性话语标记形成的动因与机制80-86
- 4.2.1 认知动因80-84
- 4.2.2 语法化机制84-86
- 4.3 本章小结86-88
- 第五章 结语88-90
- 5.1 结论88-89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89
- 5.3 有待解决的问题89-90
- 参考文献90-94
- 致谢94-9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华;;词汇化形成的虚词与非词形式在共时平面的体现——以“有点儿”和“可见”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3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4 何自然,莫爱屏;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王晓平;陈红燕;;现代汉语“看来”及其相关格式研究综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张爱玲;;“看来”的主观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胡清国;;“依X看”与“在X看来”[J];汉语学报;2011年03期
8 刘亚辉;姚小鹏;;“可见”的情态化与关联化——兼论汉语两类视觉词的演化差异[J];汉语学报;2011年04期
9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10 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086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08668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