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耶稣形象

发布时间:2017-10-24 09:10

  本文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耶稣形象


  更多相关文章: 芥川龙之介 耶稣形象 福音书 比较文学


【摘要】:芥川龙之介创作的“耶稣”形象同“圣母”形象、“圣徒”形象、“魔鬼”形象等共同构建了芥川庞大的“切支丹物”文学世界。通过对其作品中“耶稣”形象流变过程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芥川在异质基督文化的冲击下和本土文化的浸染中复杂辩证的探索与思考。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笔者依据芥川对“耶稣”这一异质宗教形象的态度变化,将其笔下“耶稣”形象的流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狂热阶段、憎恶阶段和亲善阶段。进而,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呈现出的具体特征为出发点,将芥川笔下的“耶稣”形象划分为四种类型:一、作为参照对象的“耶稣”,出现于文中信徒的祷告里,并没有对耶稣做具像的描述或评价,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铺陈作用,如《烟草与魔鬼》;二、作为情节参与者的“耶稣”,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整个故事脉络与结局走向息息相关,围绕着耶稣展开了详实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基督宗教的核心教义和耶稣本身所具备的神性与人性的相交整合,如《浪迹天涯的犹太人》;三、文化杂糅类型的“耶稣”,此类“耶稣”形象并非全然符合西方传统基督文化中的样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其他宗教或文化中的元素,如《恶魔》;四、“芥川福音”中独特的“我的耶稣”,耶稣作为圣灵之子与马利亚之子是芥川终其一生对“耶稣”形象的最高体悟。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耶稣形象亦是复杂多变的,笔者对使徒时期、教父时期、中世纪、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的耶稣形象做了细致的梳理。笔者认为无论历代耶稣形象如何变化,均是围绕着四福音书中的弥赛亚耶稣、仆人耶稣、人子耶稣和神子耶稣展开的。所以在对芥川作品中的“耶稣”形象进行研究时,也应该立足于福音书中的耶稣形象来探讨。笔者认为芥川作品中“耶稣”形象的创新之处集中表现为三点:耶稣作为神的沉默与无用,文化杂糅下的耶稣所具备的宗教习合特点以及“我的耶稣”表现出的去神化和母性特征。最后,笔者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对“芥川福音”进行了研读,一方面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结合芥川的人生经历与生命感受,对“芥川福音”的创作动因进行阐述;另一方面将“芥川福音”同四福音书进行对比分析,从耶稣与自然、人、神三方面的关系入手,进而揭示文中所蕴含的日本式自然观、宗教观及集体潜意识,进一步探索“文化基督徒”芥川对于基督精神的文人式认信旨趣。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耶稣形象 福音书 比较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13.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研究现状10-15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国外研究现状13-15
  • 二、研究意义15-18
  • 第一章 芥川龙之介与“耶稣”18-34
  • 一、芥川作品中的“耶稣”形象概述18-25
  • 二、芥川作品中的“耶稣”形象分类25-34
  • (一)作为参照对象的“耶稣”形象25-27
  • (二)作为情节参与者的“耶稣”形象27-29
  • (三)文化杂糅类型的“耶稣”形象29-31
  • (四)“芥川福音”中的“耶稣”形象31-34
  • 第二章 芥川作品中“耶稣”形象的继承与创新34-48
  • 一、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耶稣形象34-41
  • (一)使徒时期:四福音书中的耶稣形象34-37
  • (二)从教父时期到中世纪:人格神的逐步确立37-39
  • (三)从启蒙运动到20世纪:历史人物向解放者的转变39-41
  • 二、芥川作品中“耶稣”形象的继承与创新41-48
  • (一)继承之处41-44
  • (二)创新之处44-48
  • 第三章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芥川福音”48-66
  •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创作动因解读48-56
  • (一)圣灵之子:“父”的消解49-51
  • (二)马利亚之子:阿尼玛的投射51-54
  • (三)“我的耶稣”:补偿原则下的产物54-56
  • 二、“芥川福音”与四福音书的对比分析56-66
  • (一)耶稣与自然57-59
  • (二)耶稣与人59-61
  • (三)耶稣与神61-66
  •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玉娟;;论芥川龙之介《南京的基督》中的“童话”与“事实”[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2 王鹏;;民国时期芥川龙之介研究反思[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3 赵波;;对芥川龙之介《基督徒之死》的双重解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9期

4 冯新华;;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情结透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5 王鹏;;芥川龙之介“切支丹物”的艺术性[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6 刘金举;;自卑对芥川文学的决定作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J];国外文学;2008年01期

7 唐琼;盲点的破壳——近十年来芥川龙之介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张文宏;《桔子》中芥川龙之介的“明”与“暗”[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任卫平;论芥川龙之介与有岛武郎的利己意识——以《蛛丝》与《一串葡萄》为中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邱雅芬;中国文人画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影响━━《秋山图》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1088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088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2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