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在美国》中的乌托邦感受力

发布时间:2017-12-05 11:09

  本文关键词:小说《在美国》中的乌托邦感受力


  更多相关文章: 《在美国》 乌托邦 感受力


【摘要】: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是现代美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她曾经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曾经提出过区别于"旧感受力"的"新感受力"思想,以实现对当代文化的重新思索。桑塔格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美国》出版于2000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在美国》这部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波兰女歌唱家海琳娜·莫德杰斯卡(Helena Modjeska)为蓝本,描写了女主人公玛丽娜带领一帮知识分子奔赴美国阿纳海姆进行乌托邦实验的故事。本文将运用桑塔格的感受力思想结合政治思想探寻桑塔格在《在美国》文本中试图揭示出的治理理想。第一章首先概述桑塔格的批评思想以及创作情况,桑氏的批评文论最为评论界所推崇,她提出"新感受力"、"艺术色情学"、"坎普美学"等等思想其实都是基于形式美学理论的框架之下。桑氏的美学思想不是脱离社会而提出的,而是在社会语境之下产生的,是审美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结合。《在美国》以历史为素材,表明了桑氏对早期激进的形式美学思想的反思,并且以"乌托邦"为切点,表现出她对政治问题的思索。桑塔格的政治思想表现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之中,其中以《《河内之行》最为集中,她在此文中提出了反对越南"无性社会"的"性欲社会"治理模式,由此将感受力引入政治维度。在第二章中首先廓清了乌托邦的政治学意义,《在美国》文本以傅立叶的乌托邦作为现代乌托邦的代表模式,桑塔格通过描写主人公建立傅立叶式的乌托邦社区的失败,表达对现代乌托邦的超越。在桑塔格对蓝图式乌托邦的反对的基础上,桑氏还看到傅立叶理论中"情欲引力"和感受力的相似和差异之处,由此在《在美国》文本中提出乌托邦感受力。第三章具体分析《在美国》文本中的乌托邦理想,包括《在美国》中的乌托邦组织形态,针对傅立叶乌托邦政治维度的缺失,桑氏在文本中引入政治元素;通过在文本中对道德和审美的讨论而引出桑氏的观点:乌托邦感受力是审美对道德的超越,还提倡一种性欲社会——释放或激活个体的能量。最后一节讨论《在美国》文本上的形式策略如何表现乌托邦感受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文昭;信息时代乌托邦的复兴及其价值[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海晓君;;乌托邦的民主与道德和谐价值观重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3 张彭松;;乌托邦的困境与希望的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9年12期

4 张彭松;;中西乌托邦观念:比较研究及文化启示[J];孔子研究;2010年04期

5 赵超;马京鹏;;危机、反抗、乌托邦——2010年第6届国际马克思大会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12期

6 J.哈贝马斯;薛华;;新的非了然性——福利国家的危机与乌托邦力量的穷竭[J];哲学译丛;1986年04期

7 李雁;;论乌托邦的概念与历史形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1期

8 张翼;;消失的乌托邦[J];世界博览;2013年12期

9 马少华;乌托邦里的性和家[J];书屋;2002年12期

10 张丽娜;马尔库塞与审美乌托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双利;;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2 周春生;;莫尔的乌托邦不是空想世界——莫尔理想政治观评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安徽元一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智红;走向社区乌托邦[N];安徽日报;2004年

2 山东师范大学 周均平;审美乌托邦:乌托邦研究的新趋向[N];文艺报;2008年

3 大连 张兴德;社会转型呼唤理论创新[N];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董四代 武夷学院教授;呼唤健康的乌托邦精神[N];福建日报;2011年

5 童世骏(上海);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袁东;今日“西方”:极度自负赶走了自信[N];上海证券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周黎燕;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史丽萍;朝鲜古代乌托邦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6 李丹;乌托邦思想研究:理论探微·发展脉络·殊异甄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双利;乌托邦、死亡和历史的终结[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小青;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D];四川大学;2006年

9 宋秀梅;乌托邦时代个体命运的艺术备忘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静娴;乌托邦与现代性交织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惠芬;乌托邦的历史考辨与现实价值[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蔡伟;乌托邦理论的传统特征与当代转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晗;回归乌托邦[D];郑州大学;2004年

4 杨红伟;论乌托邦的概念及其政治意义[D];武汉大学;2004年

5 贾婕;论乌托邦范畴的人文价值[D];山西大学;2007年

6 张明明;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宋瑞荣;新世纪小说乌托邦叙事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8 黄燕;不懈求索的乌托邦[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孟笑曼;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述论[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詹丹;幻托邦,恶托邦,,异托邦[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54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54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0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