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02:06
本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视角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研究
【摘要】:自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认知语言学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正是这一步开拓了学者们对于隐喻研究的新视野,隐喻对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性也逐步体现了出来。近年来,国内外从概念隐喻角度对演讲的研究不少,但均集中在政治演讲方面,其它演讲涉及甚少。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特殊场合的演讲,逻辑紧凑,思维清晰,被认为是研究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精神和授奖标准非常有效的方式。本文尝试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为溯源,重点对颁奖词中由概念隐喻所诠释的作品价值、颁奖倾向、抽象的文学概念等各种功能展开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依托其两大核心要素"源域"和"目标域",从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方面对50篇颁奖词中选取的390条语料进行分析,并对语料中出现的隐喻类型及频率、主要功能等方面做出详细阐述。从研究中发现的11种概念隐喻类型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颁奖词中大量存在,并且每种概念隐喻类型分别由一种或多种隐喻表达来加以阐述。同时,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出现的抽象概念如:文学、写作风格、文化、理想、外部环境等分别是由6种不同的隐喻来阐释的,这些概念隐喻能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及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研究还发现,颁奖词中概念隐喻发挥着5个方面的基本功能。(1)方位隐喻主要用来表达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精神;(2)实体物质隐喻主要阐述与文学相关的抽象概念;(3)容器隐喻主要表达了这个奖项的时效性和授奖理由;(4)拟人隐喻增加了整个颁奖词的生动性;(5)结构隐喻用旅途和战争的有关知识和概念来阐述作家写作过程的艰险和获奖的不易。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概括提炼了颁奖词中由概念隐喻所折射出的颁奖精神和授奖理由,希望有利于推进人们从概念隐喻这个新的角度去研究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二是通过对实际语境中概念隐喻的分析,再次证明了概念隐喻强大解释和构建功能,为我们对概念隐喻功能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视野。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向妮;;英汉天气隐喻文化对比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2 朱晓琴;;概念隐喻视角下拟人的构建及其认知力[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李福印;秦进平;;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绩、问题与展望[J];中国外语;2007年04期
4 陈家旭;;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7期
5 戴卫平;裴文斌;;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7 周江林,张家强;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空间隐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张培成;关于Metaphorical Concept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静敏;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56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5696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