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徽州社会变迁的若干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晚清徽州社会变迁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旧事物开始逐步瓦解,新事物大量涌入,原有的社会秩序与管理方式开始失控,社会开始逐步发生改变。在此社会转型时期,徽州地区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情况,外部事物的进入既促进了徽州逐步开放与接受新的事物,又促进了徽州原有社会结构的松动与瓦解。以前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商人社会、理学社会、宗族社会,其社会风俗习惯、宗族管理方式、地方教育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晚清以来,受到外来风气与外来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徽州社会风俗发生了改变,一些旧的陈规陋俗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治安恶化、教化不行等社会问题开始出现。由于遭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徽州当地宗族遭受到了重大打击,对民众的控制力下降,不能起到良好的管理作用。徽州的教育原本是以宗族教育为主,在宗族衰落之际,官府与民间开始兴办近代教育,促进了徽州当地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转变。面对新的形势,无论是徽州地方官府还是徽州宗族都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应对,以期能整治社会变迁中所出现的不良现象,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自身的统治。徽州官府遵照国家法令,结合徽州的实际,多以告示、禁令的形式对徽州本地的不良现象如赌博等进行整治。官府也展开社会调查,重视文教,整顿秩序,恢复生产。宗族则通过重建祠堂、重修家谱等方法凝聚人心,并通过族规家法对宗族子弟进行劝解与约束,通过对其教化,试图恢复原有的社会秩序。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徽州告别过去走向近代已经是大势所趋,再加上国家的动荡以及治理者自身能力的弱化,希望通过在重建旧秩序的基础上进行细微调整的应对方式,已经难以收到真正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伯山;;“伯山书屋”一期所藏徽州文书的分类与初步研究(上)[J];徽学;2000年00期
2 萧克非;也为“复得徽州”说几句实话[J];江淮文史;2003年03期
3 蒋永青;;徽州区竹雕工艺品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4 梁诸英;;民国时期徽州交通网络的多元格局及评价[J];安徽史学;2014年02期
5 许振轩;谈谈徽州的牌坊[J];美术之友;1995年04期
6 程小武,朱光亚;传承与困惑——徽州三雕调研有感[J];东南文化;2005年02期
7 宁雨;;徽州 陨落在记忆深处[J];当代人;2008年02期
8 左异;;大山名川吃掉历史文化?——“徽州”易名“黄山”之争[J];文化月刊;2011年03期
9 ;徽州民俗集锦[J];神州;2012年07期
10 方舟;;徽州乡绅与地方社会:以《岩镇志草》为中心[J];徽学;2006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康健;;2012年徽州调查报告[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2 姚存山;;徽州风俗形成的原因[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徐学林;;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罗来平;;谈徽州传统风貌保护[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卫列克;;民营经济是加快徽州区发展的增长极[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子云;徽州区38户企业登上纳税光荣榜[N];中国税务报;2008年
2 班有识;徽州区法院积极构建企业“平安网络”[N];黄山日报;2008年
3 胡晶晶 谢国成;徽州区入库税收超百万元企业达35户[N];黄山日报;2009年
4 叶国胜;徽州区规上企业户数与入库税收双增长[N];黄山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何利生 记者 吴江海;徽州区探索创建“平安校园”[N];安徽日报;2009年
6 曹义锋;徽州区全力助推企业上市[N];黄山日报;2009年
7 谢国洪 方虹 洪钟;徽州区民营经济稳步较快发展[N];黄山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闫冲冲 祁俊;徽州区:逆势拼搏破“下行”[N];黄山日报;2014年
9 李静雯 胡江华;徽州区推行“三三服务制”[N];黄山日报;2014年
10 洪云华 方星红;首个省级中蜂种蜂场落户徽州区[N];黄山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2 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知;以琴谱为视角论明清徽州琴人对古琴的贡献及影响[D];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2 汪慧;明清以来徽州找价契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汪达西;基于徽州地理、历史、文化的徽州木雕艺术特色浅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
4 夏威;晚清徽州社会变迁的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5 林子娟;明清徽州义举[D];淮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沈超;徽州祠堂建筑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室龙;明清徽州的塾师[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梅;因“适”而居—徽州园林人居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会奇;融入地域环境的现代驿站[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胡娟;《徽州日报》与民国时期徽州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7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5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