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出土东汉—南朝羽人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3 19:14

  本文关键词:江苏出土东汉—南朝羽人图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东汉-南朝 羽人 画像石 画像砖


【摘要】:羽人是指身生羽毛或羽翼的人物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羽人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铜镜、魂瓶等多种器物上,其发展变化反映了东汉至南朝江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江苏地区东汉至南朝出土的羽人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江苏地区羽人图像的类型,演变的规律及羽人的功能。从而进一步的研究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变迁。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回顾了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东汉-南朝时期画像石、画像砖、铜镜、陶瓷中的羽人图像。东汉时期羽人图像主要出现在画像石中,主要出土地点为徐州。东汉画像砖羽人只在高淳两座东汉墓发现几例。三国两晋南朝时,政治动荡,厚葬之风远没有汉代盛行,画像石墓没落。羽人图像更多的是出现在画像砖,魂瓶,铜镜上。随着佛教的南传,神仙信仰遭遇了佛教轮回思想的冲击,西王母图像系统的衰落,一切都预示着在这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羽人的图式也会与佛教相融合。三国孙吴的羽人持节盘口壶,持节羽人不再像东汉题材与西王母组合,取而代之的是佛像。更有铜镜中,佛像两边站立的侍者就是羽人。南朝时的羽人全部身着衣服,未发现有裸露的羽人形象。与三国两晋的造型相比,南朝的羽人身材欣长优美,他们悠闲自如地漂浮在空中,裙带在风中飞舞,戏龙戏虎,无拘无束,姿态高贵洒脱。南朝时,在江苏发现的多座拼嵌画像砖墓中,羽人与佛教飞天共存。第二章根据已有出土资料研究了羽人图像的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羽人图像主要分为:羽人瑞兽型、羽人西王母型、羽人河伯雨师型、历史人物羽人型、六博羽人型。通过对这些类型的数量与时代分析,发现江苏地区羽人类型最多的为羽人瑞兽型。画像石上的羽人图像数量是最多的,占总数约一半,而陶瓷是最少的,三国两晋时期,羽人图像主要见于魂瓶和铜镜,南朝时期主要见于画像砖。东汉时期,羽人图像的数量是最多的,达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60%,其次是东吴,然后是南朝。江苏地区羽人类型最多的是东汉,羽人瑞兽型几乎贯穿了东汉-南朝时期,羽人西王母类型从东汉至西晋也是急剧减少,东晋南朝时期已不见羽人西王母的类型;羽人佛像类型不见于东汉,而几乎贯穿于东吴-南朝整个时期。羽人与佛像类型多见于魂瓶和画像砖,而羽人瑞兽类型见于所有材质的载体。羽人西王母类型东吴西晋时期只见于铜镜上,未在画像砖和魂瓶上发现。总体上说,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西王母类型羽人衰微,东汉原有的羽人类型如六博,雷公等消失,羽人佛像类型崛起,羽人瑞兽仍旧相对受欢迎,体现了佛道教融合的趋势。第三章研究了羽人图像背后所反映的思想文化及羽人的功能。羽人图像反映了人们渴望长生不老,像鸟儿一样遨游天空,能够羽化登仙的愿望。随着佛教的传入,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羽人与佛教图像共存,反映了神仙信仰逐渐弱化,佛教信仰增强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神仙信仰与外来的佛教信仰互相融合。具体发展阶段为汉末三国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汉末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佛教图像,一般是作为一种神仙信仰,当时神仙信仰还占主流。佛像普遍地用在墓室或用于装饰随葬品,表现了佛教发展的早期性。南北朝时期羽人图像和带有佛教性质图像如莲花,飞天等结合十分紧密,表现了升仙观念和佛教轮回观念并驾齐驱。羽人的功能主要有:1.接引升仙,助长寿;2.祛病辟邪,镇墓祈福;3.侍奉主神。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崇安;;论几件越南东山文化青铜提桶的年代及相关问题[J];四川文物;2016年05期

2 杨军;徐长青;;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J];考古;2016年07期

3 朱磊;;论先秦的成仙模式——屈原“游仙”幻想的宗教学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4 秦宗林;;扬州出土的东汉杜氏神仙人物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01期

5 王趁意;;沂南汉画像石墓“神人手持何物”考[J];大众考古;2015年09期

6 王政;;原始巫人戴羽、饰羽与“美”之本义[J];文艺研究;2015年06期

7 温玉成;;睢宁九女墩汉墓“老子西出函谷关图”考[J];大众考古;2015年03期

8 苗岭;;汉画像羽人图像的演化研究[J];艺术科技;2015年01期

9 顾颖;;南阳汉画羽人考[J];中原文物;2014年06期

10 王雨亭;;盱眙佛教画像砖飞天形象溯源[J];美与时代(中);2014年11期



本文编号:1286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86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