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生死疲劳》中隐喻的翻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视角下《生死疲劳》中隐喻的翻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死疲劳 葛浩文译文 概念隐喻 隐喻表达 翻译策略
【摘要】:莫言是首位中国本土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诸多视角对《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尤其是文本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例如:重写视角、目的论视角、功能对等视角等。但是还少有学者尝试从认知视角进行研究。作为文化的重大载体,隐喻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一种认知活动。该理论的提出为隐喻及其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对《生死疲劳》中的隐喻及相应的葛浩文译文进行研究,以考察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Pragglejaz研究小组的隐喻识别方法,本文从《生死疲劳》中选取了82例隐喻表达(及其相应的译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文本中的主要隐喻系统及其翻译。研究发现:首先,原文中所使用的隐喻主要可概括为六大类,即戏曲隐喻、黑色隐喻、棋局隐喻、醋隐喻、吃隐喻以及卖隐喻;其次,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隐喻系统的翻译,译者主要使用了四种翻译策略,即复制源域、替换源域、意译和省译,而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语境因素、文化因素、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其他译者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译出更好的作品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扬海外,发扬光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景迁;苏妙;;重生——评《生死疲劳》[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6期
2 张新颖;;人人都在什么力量的支配下——读《生死疲劳》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3 李南;;生死疲劳不应贪著 六道轮回无为涅i谩臃鸾探嵌嚷邸渡榔@汀穂J];名作欣赏;2013年03期
4 ;简论《生死疲劳》[J];现代语文;2006年05期
5 李敬泽;;“大我”与“大声”——《生死疲劳》笔记之一[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6 肖宇;;《生死疲劳》:世纪乡土风云的东方式展现[J];理论与创作;2006年03期
7 邵燕君;师力斌;朱晓科;李浩;李云雷;;直言《生死疲劳》[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毕光明;;《生死疲劳》:对历史的深度把握[J];小说评论;2006年05期
9 徐红妍;;《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石若英;;论《生死疲劳》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妙羡;;翻译伦理下探究《生死疲劳》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李妙;;隐喻力、创造力与儿童教学(英文)[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安虹;;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rd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李丹;;一出庸俗的惨剧——长篇小说《蛙》批判[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子宏;《生死疲劳》的阅读疲劳[N];桂林日报;2006年
2 杨继渊;浓墨重彩再现中国半个世纪乡村史[N];云南日报;2013年
3 李浩;惊讶和热情:我看《生死疲劳》[N];北京日报;2006年
4 李敬泽;“大声”:再见长河落日[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夏一璞;女性解放中的生死疲劳[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胡子宏;最深切的感受:疲劳[N];兰州日报;2006年
7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后泡沫时代,酒企的“生死疲劳”[N];华夏酒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1287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87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