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中的饮食男女现象
本文关键词:网络亚文化中的饮食男女现象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的新型表达方式,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现象,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风尚,尤其成为时下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关于饮食与男女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层出不穷。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民以食为天,饮食和男女都是马斯洛需求所提的最原始需求,即人类的生理需求,只有满足了生理需求,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需求。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催化下,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部分,有关一系列饮食男女的网络词汇广泛传播。这种饮食男女文化现象的背后暗含着深刻的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逻辑,反映着当代社会的变迁。与饮食男女相关的网络词汇是网络媒介所塑造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也是草根阶层表达权的时代化体现和自我解嘲心理的叙事胜利。目前社会矛盾多发,为社会维稳带来了压力。从相关网络流行语可以窥视社会心理结构的内部对抗或软性抵触。通过研究饮食男女亚文化现象,能够更好地反映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的发展并且挖掘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本选题拟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该选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简单阐述网络亚文化语境下产生的饮食男女文化现象,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饮食男女网络亚文化的现象概述、饮食男女文化现象在网络亚文化语境下的新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通过对饮食男女网络亚文化现象极其特征、原因的描述,为下文的阐述做铺垫。第三部分为饮食男女网络亚文化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别从生成来源、主要传播平台以及传播路径三方面来阐释。第四部分是从饮食男女网络亚文化看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博弈,分别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亚文化的收编方式以及饮食男女催生的商业价值三方面进行描述。第五部分为饮食男女网络亚文化的未来,在这部分将对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第六部分为结论,这一部分将对论文进行总结。本论文将以饮食男女亚文化现象为例深入研究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趋势,运用传播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的双视角进行研究,填补了网络亚文化相关研究的空白。从理论上说明了饮食男女亚文化现象的传播动因、特征、传播路径、传播效果以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博弈等问题,为互联网时代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桂茹;;网络与网络亚文化[J];艺苑;2011年02期
2 罗晋文;;网络亚文化:魏晋风度的谜米[J];青春岁月;2011年20期
3 丁常彦;;网络亚文化[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年07期
4 林品;;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L丝”文化批判[J];文艺研究;2013年10期
5 何小沁;;网络时代的\L丝爱[J];新民周刊;2012年35期
6 程敏;;网络亚文化中民粹主义思潮及其矫正机制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张常伟;张俊红;;校园里的“三剑客”——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红客”、“闪客”、“博客”扫描[J];军营文化天地;2007年12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治建;夏强;;网络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武;我们该如何面对网络亚文化[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绮;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的草根狂欢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高丹;网络亚文化中的饮食男女现象[D];北京印刷学院;2017年
3 王凯;网络亚文化现象理论解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宋难;作为网络亚文化的\L丝及其话语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5 王莉莉;论微博时代的平民偶像:一种网络亚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化麦子;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与网络亚文化的抵抗逻辑[D];暨南大学;2015年
7 段婧;抵抗与狂欢[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瑜;男同性恋题材网络亚文化的流行原因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9 曹嘉健;微时代下的文化狂欢:聚焦微博的传媒社会学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徐娜;新时期汉语负面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91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9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