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汉译本中国形象的重新建构
本文关键词:《喜福会》汉译本中国形象的重新建构 出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谭恩美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家,因其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喜福会》而一举成名。小说不仅作为畅销书得到读者的追捧,同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喜福会》翻译成中文之后,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从回译中的问题、翻译中的中国元素、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声音方面做了探讨。然而仔细对比译本与原文,笔者发现《喜福会》汉译本中的中国形象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但在众多针对《喜福会》及其汉译本研究中,鲜见有人从这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和深度探讨。本文选择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程乃珊、贺培华和严映薇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原文小说文本和副文本的对比探讨翻译过程中中国形象的重新建构,并试图运用形象学的理论探讨背后的原因,旨在为《喜福会》及汉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并得出了以下结论:译本淡化了落后、神秘、性别不平等以及异域风情的中国形象并重新建构了作为海外儿女身份认同对象的中华母亲形象;原文小说中的消极中国形象与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与集体想象契合,原文中的形象是中国作为"他者"的形象,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中国形象转化为"自我"的形象,刻板印象与集体想象在中国语境下不复存在,可能是造成消极中国形象淡化的原因;译文中中华母亲形象的建构与中国"自我"形象的建构和中国人对自我的集体想象也契合,因而放大了原文中华裔美国人对中国的身份认同,从而构建了原文并不存在的得到海外儿女认同的中国母亲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健平;邹倩;;创作与翻译的共谋——《扶桑》中国形象“双重东方化”研究[J];外国语文;2015年05期
2 王晨爽;;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陈吉荣;都媛;;形象学视域下翻译作品中的中国形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4 崔海亮;;“文化中国”与海外华裔的中华民族认同[J];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01期
5 付文慧;;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合集:文学翻译、性别借用与中国形象构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6 邓繁荣;钟帆;;国内外形象学研究的现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7 黄佳锐;;反思电影《喜福会》对中国形象的描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宋晓璐;王林;;从《喜福会》译本看杂合文本的翻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7期
9 邹婷;;当代写作学后现代走向的发展意义[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马士奎;;塑造自我文化形象——中国对外翻译现象研究[J];民族翻译;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佳馨;翻译与“中国形象”的重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5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1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