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象形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21:21

  本文关键词:东巴文象形字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东巴文 象形字 文字构件 文字特征 文字分类


【摘要】:纳西东巴文属于古老的文字体系,是比甲骨文更为原始的古文字。而象形字又是第一种结构方式的文字,在东巴文中占有绝对优势,也最能展现东巴文原始性。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东巴文象形字,主要建立在前期研究成果《纳西象形文字谱》、《么些象形文字字典》及丰富的东巴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将立足于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理论,对东巴象形字的内涵与外延、分类、特殊现象及特征方面进行描述与研究。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东巴文研究现状,选题的缘由及意义,选取的材料和研究目的、方法。第二章明确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的确定标准。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描述东巴文象形字的定义和概念范畴,象形字与其他结构类型、原始图画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对象形字的内涵和外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第三章梳理象形字作构件指事字与会意字构件、充当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及作义借字本字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功能作用。第四章以象形字的界定为基础,从字符形成机制角度,对东巴文象形字内部有多种分类情况进行讨论研究和分析,从而窥探早期文字的特征及构形方式。对东巴文象形字中的特殊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为词性情况、异体现象和同形现象。第五章将对东巴文象形字与古汉字象形字进行比较,比较则主要集中在符号体态和文字制度两方面,并对个别象形字进行比较,进一步总结东巴文象形字的原始性特征。最后为结语,在概括前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东巴文象形字的发展特点,得出全文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东巴文象形字进行界定,并由此发现了象形字在文字发展的层次性。象形字一般是一种文字系统中最早产生的结构类型文字,而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象形字又是象形字中最先产生的,这与文字产生的渊源物有关,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2)通过象形字作为构件的分析,我们发现,象形字主要作为成字构件,其构件功能主要为表义功能。象形字参与构字时,并没有完全失去其意义,而以本义、引申义或者比喻义参与构意。(3)从字符形成机制角度对东巴文象形字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初造象形字和新造象形字。经过分析发现,东巴文象形字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体现了简单到复杂的造字思维。(4)从不同角度对东巴文象形字中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发现为象形字的词性、异体和同形现象。象形字词性以名词、动词为主,形容词、量词次之。异体现象频繁出现,同形字众多,是早期文字中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5)从符号体态与文字制度方面,对东巴文象形字和古汉字象形字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几个象形字微观比较,反映两种文字的差异,发现东巴文处于比古汉字更为原始的阶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章应;;东巴文字符形态个性化风格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邓章应;;东巴文研究的新趋势[J];兰州学刊;2011年12期

3 王元鹿;;我们将会更加了解东巴文字[J];兰州学刊;2011年12期

4 董元玲;;东巴文与水文象形字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3期

5 李杉;;纳西东巴文构形分类研究的探讨[J];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6 何宝芝;;东巴文和水文的异体字比较研究[J];文教资料;2010年28期

7 范常喜;;纳西东巴文中的简省和羡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和秀梅;;纳西东巴文字研究概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张毅;;甲骨文与东巴文兵器用字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1期

10 苏影;;论象形字的取象与构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静;纳西东巴文非单字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邓章应;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飞洲;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耀芳;东巴经《超度死者·献肉汤》(下卷)字释选释及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马文丽;李霖灿的东巴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田沐禾;甲骨文合体象形字的文象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刘伟乾;古文字构件朝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俊娜;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白小丽;殷商甲骨文与两河流域原始楔形文字造字机制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田玲;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史燕君;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21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21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