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伤理论角度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构建
发布时间:2017-12-24 13:27
本文关键词:从创伤理论角度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构建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慈悲》 创伤 种族身份 母亲身份 宗教身份
【摘要】:托尼·莫里森(1931~)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性作家。她的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手法精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她的第九部作品《慈悲》,自发表之日起,斩获无数赞誉。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打破以往的写作模式,将目光投向17世纪的美国,并着重探索这个时期所有种族中女性的悲惨生活。本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种族女性的身份构建问题。论文分为五部分,由引言部分、主体部分关于种族身份、母亲身份和宗教身份的三章以及结论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包含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莫里森和她的小说《慈悲》。第二节从创伤症状、创伤经验、创伤治疗以及身份构建的角度简述创伤理论。第三节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包含三章。第一章从种族身份危机及种族身份构建角度探讨弗罗伦斯和莉娜的种族身份。弗罗伦斯是一名黑人女奴的女儿,深陷被所爱之人抛弃的无助之中,但通过在最终被她推翻的墙壁上书写故事,走上了黑人解放之路;莉娜是白人文化统治下的受害者,通过重拾本族传统文化习俗,抵制白人文化的侵蚀及种族灭亡的恐惧。第二章是从母亲身份危机和母亲身份构建两个视角分析弗罗伦斯的母亲和扫罗的母亲身份。弗洛伦斯的母亲遭遇物化和性虐待,她的经历促使她卖掉自己的女儿,而无法传达的母爱使她的身份被扭曲。幸运的是她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出一切,最终得以宣称母亲的身份;扫罗是一位从未体会过母爱的混血女孩,但她却因为成为母亲而重获新生。第三章是从宗教身份危机和宗教身份构建两个方面研究丽贝卡和简的宗教身份。丽贝卡一直徘徊在被父母、孩子和丈夫背叛的绝望之中,最终转身寻求宗教的庇护;简,为了摆脱被定义的身份,投身魔鬼的怀抱。第三部分是结论。不同的女性走向不同的结局。女性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她们的种族、性别或宗教,而是取决于她们的内心。文中女性在不同程度上抵抗了纵横交织的多重压迫,她们的行为为警醒那些仍处在边缘化的女性做出贡献并给予鼓励。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瑞韬;石云龙;;论罗迪·多伊尔对爱尔兰母亲身份的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2 张慧云;;莫里森对“母亲”及“母亲身份”的非裔美国文化诠释[J];名作欣赏;2012年06期
3 ;西方现代戏剧中的母亲身份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张亚婷;;《籁歌》中的母性与多元文化[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3年01期
5 郭晓霞;;从女性主义神学观照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亓洋洋;辛西娅·奥兹克《披肩》里的母亲身份[D];山东大学;2016年
2 孙晓宝;从创伤理论角度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328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2854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