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对举动物成语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对举动物成语研究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对举动物成语 结构格式 语义分析 民族文化 隐喻认知
【摘要】:对举动物成语指的是含有两个表示动物义的动物词并且这两个动物词在结构或意义上具有某种对应性的成语。从形式上看,对举动物成语中动物词成对出现,具有选词的灵活性和次序的变化性。从语义上看,对举动物成语用两种动物的共同特性使语义表达更强烈,使人类的特性更鲜明、形象。本文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对对举动物成语进行概念和范围的界定,阐释了对举动物成语的构成,着重探究了其语义,并结合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知识从民族文化、隐喻认知以及语言自身的因素探究对举动物成语的生成机制。对对举动物成语的研究,不仅能拓展词汇学的研究视野,还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展现人们的认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四章,分析了对举动物成语的界定、构成、语义和生成机制。第一章是对对举动物成语的初步认知,笔者通过对对举动物成语的概念及范围的界定,指明对举动物成语的判定标准,并简要说明了对举动物成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第二章主要分析对举动物成语的构成。对举动物成语由两个动物词A、B和两个非动物词X、Y构成,共有AXBY、XAYB、ABXY、XYAB、AXYB和XABY六种结构格式,每种结构格式表现为相应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模式。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是对对举动物成语语义的分析。笔者在分析此类成语的语义时,不仅从组合和聚合角度考虑其构成成分的语义,同时还关注了其整体性含义。从组合的角度看,对举动物成语的语义遵循了客观性、选择性和序列性三大原则。从聚合的角度看,对举动物成语中动物词的聚合有兽类、畜类、禽类、水生类、虫类等类型,非动物词的聚合有身体器官、方位、材质等类型。在成语的整体义上,对举动物成语多表现为深层义,具有色彩义和文化义。第四章是对对举动物成语成因的探讨。对举动物成语的产生是语言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语言的内部因素解释了对举动物成语变式的存在;语言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民族文化机制和隐喻认知机制,这些因素决定了对举动物成语形成的语义和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萍;论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产生的影响[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张娟;李建琴;;英汉动物习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3 袁梅;论隐喻认知的特性[J];人文杂志;2001年05期
4 吴恩锋;论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6期
5 郭万红,钱正龙;隐喻认知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何鸿雁;隐喻认知与文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J];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8 张福荣;;隐喻认知创新价值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9 李克;李淑康;;从“上/下隐喻认知模式”阐析社会指示现象[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赵亚玲;;英汉“愤怒”隐喻认知对比[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邝玉坤;;英汉语中“眼”字词的隐喻认知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卢骁;;“猫”惯用句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隐喻认知视角的考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激波;;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解释[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树江;;隐喻认知中的语境制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夏竟成;;方位隐喻认知与英语介词教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疏德明;刘电芝;;隐喻认知机制的ERP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文明;3-6岁儿童的隐喻认知及其教育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任华;认知符号视角的汉语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王顺治;“中医通道理论”的隐喻认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小宁;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中的颜色词及其汉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雪虹;隐喻认知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理解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利媛;汉英神话词汇对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清;英汉身体词“脑”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5 童荷;从认知语言学看中日空间到时间的隐喻认知[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6 马辉;汉语对举动物成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7 陆娟;日汉颜色隐喻认知比较[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周然;俄语“人体词语”的隐喻认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张柳溪;汉英“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邵迎捷;俄汉情感隐喻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28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2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