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游记作品中东方文化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10:14

  本文关键词:奈保尔游记作品中东方文化形象研究 出处:《南昌航空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奈保尔 游记作品 东方文化形象 文化身份


【摘要】:奈保尔是一位著名且极富争议性的印裔英国移民作家,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祖先之邦是印度,出生于特立尼达,后来移居到英国并接受西方教育。因此,他受到特立尼达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等三种不同文化的影响。由于自身多重文化背景,他陷入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当中。于是,为了寻根和确认文化身份,他曾有过三次返乡之旅,创作了他的游记代表作?印度三部曲?,其中包括?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此外,奈保尔常常置身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因此,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自身旅游经历,他创作了多部游记作品。比如,他曾两次走访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四个伊斯兰国家,先后创作了两部游记作品?信仰者之间?和?超越信仰?。本文以东方主义、效颦和文化杂糅等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通过仔细分析奈保尔的几部旅游代表作?印度三部曲?,?信仰者之间?和?超越信仰?来解读其中的东方文化形象,并探究其形象书写的原因。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奈保尔以一种强烈的西方思维方式来看待东方。因此,在首次踏入远东印度这片土地时,东方在他的游记作品?幽暗国度?中被描述成腐败的、呆滞的和无知的模仿者等形象。但是与他第一次造访印度不同的是,他的第二次印度之旅是为了探究这片黑暗土地背后的成因。尽管如此,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此时的印度仍然是一片黑暗、骚乱之地。因此,在前两次印度之旅中,奈保尔扮演的是一个欧洲旅行者的角色,他以东方主义视角来看待东方。然而,尽管奈保尔一直生活在西方,但在西方人眼中他始终是一个“外来者”。因此,受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情结和多重文化身份的影响,他逐渐对其母国有种文化认同感,并且在?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中,东方逐渐转变为一个觉醒的和现代化的东方。同样,在他第一次走访伊斯兰国家时,他表达了对伊斯兰的批判和不敬,同时在?信仰者之间?中他把此时的远东人民描述成狂热的伊斯兰信徒。然而,当回访这片土地时,他尝试着克服自身的主观偏见,相应地,?超越信仰?中的东方人逐渐转变成了敢于同自己的命运作斗争的现代人。因此,奈保尔对东方形象的描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他对母国印度甚至是整个东方的态度由最初的震惊、愤怒变为更加容忍和积极。此外,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奈保尔自身的经历,其笔下不同的东方文化形象书写的原因与他的复杂文化身份、东方主义视角和独有的民族情结是分不开的。简言之,论文首先简介了奈保尔本人及其作品,东西方评论界对他的不同评价和本文的理论支撑,即后殖民主义理论。同时,该论文也总结了国内外与奈保尔相关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关于奈保尔游记作品及其作品中的东方形象的研究。在主体部分,论文详细解读了奈保尔游记作品中的东方文化形象,并指出奈保尔对东方形象的书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本文分析了奈保尔在这几部游记代表作中东方文化形象书写的原因。最后总结了该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足及其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空草;奈保尔的成长历程[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2 海舟子;奈保尔新作《半生》出版[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3 尹锡南;;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在印度的反响[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4 严蓓雯;;奈保尔“看待和感受世界的方式”[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5 王刚;;以“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奈保尔的新作《作家周围的人》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6 王刚;;以“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评奈保尔新作《作家周围的人》[J];外国文学;2008年05期

7 潘飞;;自我的追寻——解读奈保尔的封笔长篇《魔种》[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8 石海军;;记忆与认知:以奈保尔为例[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9 杨姣娥;;奈保尔其人其书[J];文学教育(下);2009年08期

10 杨丽英;;论奈保尔的文化身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张成辰;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婧;奈保尔眼中的印度[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田甜;论《半生》《魔种》的空间叙事策略[D];郑州大学;2015年

9 朱丽君;维·苏·奈保尔《世间之路》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郭晓露;V.S奈保尔在《抵达之谜》中的身份探寻[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4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54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