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8-01-06 17:14
本文关键词:论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 出处:《河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王守仁龙场悟道,对知行关系提出新解,始论知行合一。在此之前朱熹提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常相须”的观点。在王守仁看来,朱熹的知行观导致了世人知行二分,而知行二分会造成世人终身不行、终身不知。所以王守仁认为知行二分的知行皆为“假知假行”。王守仁批评世人“假知假行”,强调知行合一的知行才是真知行。知行合一说贯通于王守仁整个心学体系,是其心学体系中很重要的部分。王守仁心学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是“致良知”。致良知之说乃是王守仁在对知行合一说的阐发中发展出来的,并且在知行合一理论中已潜在地含着关于良知的思想。良知有判断是非善恶的特性,无论是时时自省还是去除私欲遮蔽,皆需要致良知的功夫。作为心学体系核心的“致良知”同“知行合一”皆是以“良知”为目标的践行。任何人的思想学说都会由于自身、时代的限制有其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知行合一思想同样既有思想贡献也有思想流弊。从对人主体性的重视程度来看,知行合一说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从对社会整体性的发展来看,知行合一说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生活的平民化。同时知行合一也有内部的理论矛盾,甚至由于后学发展不当出现学术弊端。古人常以修己成圣作为精神目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既定一个精神目标或者人生目标来实现人生价值。当我们要确证这个精神价值的时候,依旧要涉及知行论题。那么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中的合理性对于今人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参考价值。
[Abstract]:Wang Shouren ' s theory of knowled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his knowledge system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24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国根;;王阳明“致良知”道德哲学及其精神维度[J];学术界;2014年09期
2 汪学群;;王阳明思想的当代价值[J];船山学刊;2013年04期
3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赖忠先;;致良知的实质[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5 胡小林;;朱熹与王守仁的知行观[J];孔子研究;2005年06期
6 何静;论王阳明的良知说对道家智慧的融摄[J];孔子研究;2005年04期
7 肖鹰;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J];浙江学刊;2000年05期
8 杨国荣;王阳明与知行之辩[J];学习与探索;1997年02期
9 丁为祥;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J];人文杂志;1993年03期
10 陈来;王阳明哲学的心物论[J];哲学研究;1990年03期
,本文编号:1388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8880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