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徽节日习俗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安徽节日习俗研究 出处:《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节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习俗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有重大影响力的节日往往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我国的传统节日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依托,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近代以来,我国真正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因此社会转型势必引起节日习俗的变迁,现代的政治性纪念日和一些外来的节日开始流行,传统节日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衰落之势愈加明显,但在民众心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式上的东西会有所改变,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依旧根植于民族的性格之中。安徽的地理人文兼具南北之特点,各地的节日习俗在相似的外表下,又存在着些许差异,造就了安徽各地异彩纷呈的节日习俗。安徽在近代的发展中也面临相对复杂的情况,社会的变迁、外来文化的传播等因素,导致民国时期安徽的节日习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节俗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变化了,但节俗自身的内涵与功能却没有消失,依旧对人们身心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安徽地域文化的分区和民国时期新式节日的出现与传统节日的传承;其次将安徽传统节日分为时令性节日、祭祀性节日、庆典性节日、宗教性节日四类,阐释传统节日习俗的区域差异以及传统节日习俗的总体特点;然后重点论述安徽节俗的革故鼎新,主要表现为民国时期历法改革与旧节新过、节俗的简约化趋势、迷信成分逐渐减少、娱乐功能增强等;最后对节俗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阐释,分析安徽节日习俗变迁的内在规律及影响。其内在规律本质上就是民间信仰和儒家文化与节俗关系的演变以及社会大变革与节俗变迁的相互影响。本文通过节俗的变迁思考社会的变迁,尽力对此意义进行追寻,同时对当前我们对待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进行了思考,认为传统节日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对待西方节日要避免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官方层面要作好表率和引导作用。
[Abstract]:As a special cultural symbol , the festival is a special cultural symbol , its custom contains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phenomenon .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892.11;K2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瑞清;传统节日习俗述略[J];沧桑;2005年Z1期
2 于会歌;;日韩节日习俗中的文化传承比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于会歌;;“守恒”与“追加”:韩、日节日习俗中的文化传承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达红;;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溯源——以常州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吴平;黄连忠;陈沛亮;杨建国;;节日习俗[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01期
6 郝英良;;浅谈朝阳地区传统节日习俗的发展现状[J];大众文艺;2013年16期
7 周福毅;试论节日习俗的改革[J];道德与文明;1987年01期
8 林蔚文;;多姿多彩的福建乡土节日习俗(上)[J];福建乡土;2010年04期
9 涂建军;鄂温克族的节日习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张健波;;浅析节日习俗中的广告传播活动[J];齐鲁艺苑;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蔡铁民;;理性思维的象征寓意——谈传统节日习俗象征符号[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李扬;;寺庙与老北京的节日习俗——以《北平风俗类征》为中心[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3 吴诗池;李秀治;;从文物看端午[A];2010海峡两岸第六届端午文化论坛研究论文集[C];2010年
4 刘朱紫;;从闽台冬至祭祖看闽台的宗族文化[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5 郭瑛;;郭厝回族村饮食习俗杂谈——兼谈其服饰和节日习俗[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6 蒋长朋;;缅怀屈原的龙舟竞渡[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蓝达居;;霞浦县畲族节俗述议[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万建中;;中国古代的性爱节日——“仲春之会”的形成及衍化[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张宏宇;珍存传统的节日习俗[N];秦皇岛日报;2006年
2 王学涛 王菲菲;民俗文化如何走进现代春节[N];团结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任成琦;台湾端午习俗妙趣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生;汉族节日习俗的宗教渊源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妍;现代化进程中村落节日习俗的变迁与传承[D];温州大学;2015年
3 李晓晓;唐代端午诗歌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王彬竹;民国时期安徽节日习俗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5 刘红波;近现代土默特地区蒙古族与汉族节日习俗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文;近代山东节日习俗与社会变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马晓军;寒食节游戏语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邱收;清明节与中国的民间信仰[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勋灿;电视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风俗习惯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撒军;宁夏高城村回族交往民俗中的“人情”表达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8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42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