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情”说及其本体论探讨

发布时间:2018-01-20 06:44

  本文关键词: 荀子 情 仁体 本体论 出处:《太原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中国哲学中,“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哲学十分重视心性问题,而要谈心性问题,就绕不开“情”这一概念。中国文化历来重情尚情,儒家思想体系亦是如此,无论褒贬,都对“情”表现出非常的重视。荀子哲学亦是如此,相比之前的儒家诸子,荀子对情的重视是空前的,“情”字《荀子》中竟出现100余次,这就使得对荀子的“情”说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在荀子之“情”说中,“情”不仅仅是“性情”的简单概念,而是与“性”、“心”、“欲”相互呼应联系的复杂范畴。通过对荀子“情”说的内在逻辑分析,厘清性、情、心三者关系,不仅可以历史地理解荀子的“性恶”主张,而且可以为荀子之人性论寻得合理依据。荀子认为“情乃性之质”,情是性的显发,与欲望对接,若“顺是”,任由人的自然欲望毫不节制地发展,就会产生恶的行为,故而需要“化性起伪”,以礼乐礼法进行矫正——在外“隆礼重法”,以“礼”“法”对“情”进行抑制,在内则“乐和人情”,以“乐”对有善有恶之“情”进行引导。在这个逻辑发生的过程中,心统摄性情,发挥其认知与德性之用,以保证此“化性起伪”之可能。但另一方面,荀子又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提出“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就必然削弱“善”的力量,因为人的善行不是由道德本心生发而来的,而是一种外在的规约与限制,是从外来的,这就导致荀子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尴尬之处:要成就善行,却不相信人可为“善”,对“善”的规定处处保留,难以在自因之中找到善,如何能保证人接受礼乐教化的自觉自愿?所谓的“化性起伪”如何保证?这就不得不继续往下深入发掘,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找到“善”的依据。荀子“情”说的本体论追问,将着落在“仁体”之上。仁体作为本体的设定,不是物理学或传统逻辑意义上宇宙生发、本源之意,并非第一推动力或万物起源的原初的某种物质、某种概念,而是世界存在、关联、生生与运动的根源,是宇宙时时而有、永不枯竭的内在根源。仁体论不把仁体与万物看作母子关系,强调本体“生”万物之“生”的状态与性质,因此讲“仁体”,不是说本体去生成,而是本体显大用。荀子的理论中,性非天生即恶,情亦有善恶两端,心亦有认知与德性两面,由认知成就德性,通过这样的梳理不难发现,性、情、心三者是有共通之处的,这种共通的联系,便是仁体,如此,在“仁体”的基础上,找到三者的同一性,便可以尝试安放“善”,回答“善”从何来的问题。进而,通过这种梳理可以发现,荀学即使在认为人“性恶”的前提下,仍然不放弃对“善”的期待与求索,这反而比“性本善”论者有着更深的信仰与执着,他对现实与人性的洞察,更有一种无奈在里面。在思想史方面,荀学的思想主题仍然是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生命意义与价值安顿的追求,这最是体现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因而,荀子对“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关注与思考,他在无奈中的坚持,他的冷眼与热心,更体现着儒家的气质与风骨。
[Abstract]:In Chinese philosophy , " love "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question of mind , and it is not only the simple concept of " temperament " but also the complex category of " temperament " . In the theory of Xunzi , it is not the first impetus or the origin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 Therefore , it is not the first impetus or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 Therefore , it is not the first impetus or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 Therefore , it is not the first impetus or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 Xunzi ' s thought theme is still a reflection of the meaning of life , the pursuit of life meaning and value ,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2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苑苑;;中西哲学比较之本体论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01期

2 舒也;;中国古代的情哲学传统[J];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3 李晨阳;;荀子“称情而立文”的命题如何成立[J];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郭卫华;;论荀子“礼以养情”的性情观[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5 佐藤将之;;《荀子》“礼治论”的思想特质暨历史定位[J];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苟小泉;;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视域与终极本体[J];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7 舒也;;尚情主义与审美自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向世陵;;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与“本体论”[J];哲学研究;2010年09期

9 黄斌;;道本源论到道本体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颜炳罡;;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荀子的情性哲学[J];中国哲学史;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红梅;中西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异同及其当代启示[D];延边大学;2012年

2 刘慧;先秦道家情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孙娜;荀子性情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47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447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b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