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非宾格动词的选择性石化研究
本文选题:选择性石化 + 非宾格动词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石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极大地制约着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发展。石化理论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关于石化理论的争议也越演愈烈。为了避免石化理论的诸多争议,Han(2009)提出了选择性石化理论。选择性石化理论主要就影响中介语石化的两大要素,即第一语言的标记性和第二语言的输入力度,对中介语的石化作出解释和预测。鉴于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化错误较为普遍,本文以此作为研究选择性石化的切入点。本文采用Balcom(1997)的合乎语法性判断测试,将三组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的结果,与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偿试探索三个实验问题:1.英语水平和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是否有联系?2.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在习得非宾格动词时,是否发生了选择性石化?3.如果发生了,是何种因素导致?根据SPSS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升,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也相应好转;非宾格动词的习得速度并非线性上升,而是在学习者接近中等水平前后,习得的速度先下降而后继续上升;即便是接受了至少15年英语教育的高级二语学习者,对非宾格动词的接受程度仍与母语使用者有明显差异,进而证明了非宾格动词的习得发生了选择性石化;语境中的外部事件影响学习者对非宾格动词的使用,其影响并不显著;相对于不可交替性非宾格动词而言,可交替性非宾格动词对学习者造成的困扰更大。结合理论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探究产生选择性石化的原因。第一语言的无标记性和第二语言的输入强度可能是导致非宾格动词选择性石化的原因之一。此外,其它因素也可导致非宾格动词的选择性石化的发生,如石化的模块性、学习者的认知因素、非宾格动词本身的及物性特征等。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的参考。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great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f the learners. The petrochemical theory has been the core and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petrochemical theor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In order to avoid many disputes in the petrochemical theory, Han (2009) proposed a selective Petrochemical theory. The theory of selective fossilization mainly affects the two major elements of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namely the Markedness of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inpu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to explain and predict the fossilization of the interlanguage.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learners' passive errors in the English Non object verbs are more common in the process of tw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is used as a selective stone for the study. By using the grammatical judgment test of Balcom (1997), this paper uses three groups of English learners to acquire the results of the non - object verbs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English - native speakers. To try to explore three experimental questions: 1. is ther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of 1. English level and the non object verb? 2. English is the second language If Chinese learners acquire non - object verbs, do they have selective fossilization? 3. if it happens, what is the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PSS data processing,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arners' English level, the acquisition of non object verbs is also better; the acquisition speed of non object verbs is and is nonlinear. When the learner is near the middle level, the speed of acquisition first descends first and then continues to rise; even if the senior two language learners who have received at least 15 years of English education, the acceptance of the non - object verbs is stil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native speakers, which proves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the non - object verbs has been selectively fossilized;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vents on the use of non - object verbs is not significant; in relation to uninterchangeable non - object verbs, alternant unobject verbs have more trouble for learners. The input intensit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elective fossilization of the non object verbs. In addition, other factors can also lead to the selective fossilization of the non object verbs, such as the modularity of the fossilization, the cognitive factors of the learners, the transitivity of the non object verbs themselves, etc.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be used in the relat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referenc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清燕;;背景知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7期
2 程春松;;中国英语学习者增强语副词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徐海;;中国英语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例证[J];辞书研究;2009年02期
4 何影;梁茂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副词与形容词搭配的使用特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杨晓春;王晓雯;;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调核的感知与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周大军;田少华;;中国英语学习者观念与策略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7 刘希硕;;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重音分布情况的实证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8期
8 刘祉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元音卷舌化现象的分析(英文)[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张立飞,严辰松;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探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胡行超;;通过隐喻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源;;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中语流切分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马书红;M.Th.B.Th.;;语言规约,文化概念与词的使用体验(英文)[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邵朝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石化”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骆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情态动词使用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艳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范琳;中国英语学习者叙述性语篇即时主题推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顾晓乐;基于恭维行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发展之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李更春;中国英语学习者程式语心理表征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孙炬;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书面叙事语篇时序性的横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有诚;[D];复旦大学;2012年
7 李宗宏;形式和内容图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文本理解的交互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马书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闫秋燕;误读观照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诵读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非宾格动词的选择性石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于华颖;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词重音发音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王毓玮;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异议表达方式[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可;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联加状语的使用分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5 叶小燕;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替代现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苗世凤;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存现结构习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梁利娟;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涛;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外国口音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9 鲜虹;中国英语学习者典型属格习得的实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王晓琦;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的小词置位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1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78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