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作文中双宾构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10:27

  本文选题:双宾构式 + 构式语法 ; 参考:《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双宾构式,即传统语法上的NP+V+NP1+NP2结构,一直是各语言学流派的研究热点,而Goldberg的构式语法体系更是对双宾构式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双宾构式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使得双宾构式的实证研究也日益增加,但之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主体,而针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基于CLEC和LOCNESS,试探析以下两个问题:(1)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双宾构式的使用上有什么特征?(2)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双宾构式的使用上有何差异?为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本研究以85个常见双宾动词为切入点,借助Excel和Log-likelihood value calculator,从动词类型、构式意义分布和论元三个方面考察CLEC和LOCNESS语料库中双宾构式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相比,就构式意义分布而言,前者多用中心意义“成功转移”,而少用“打算转移”意义;就“施事”论元而言,前者多用“有生命”施事,后者倾向使用“无生命”施事;就“接受者”论元而言,前者过度依赖“有生命”代词,后者对“有生命”名词和“有生命”代词的使用无明显差异;就“受事者”论元而言,前者多用“物体类”、“交流类”和“感知类”受事,后者多用“其他类”受事。(2)低水平和高水平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就构式意义分布而言,前者多用中心意义,少用延伸意义,且使用的动词类型较少;就“施事”论元而言,前者多用“有生命”施事,后者多用“无生命”施事;就“接受者”论元而言,前者完全依赖“有生命”接受者,未用“无生命”接受者,后者兼顾使用“无生命”接受者;就“受事者”论元而言,前者常用“交流类”受事,后者多用“其他类”受事。总体上,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比,及低水平与高水平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比,对此构式的动词类型、构式意义分布和论元的使用有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从构式语法角度为外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外语教学有所帮助。
[Abstract]: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NP V NP1 NP2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grammar,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various linguistic schools, and the construction grammar system of Goldberg has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It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and has a great influence in academic circl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rpus linguistics, the empirical study of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 but few on Chinese English majors. This study takes Goldberg's construction grammar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CLEC and LOCNESS, tries to analyze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1) compared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in the use of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 (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s amo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order to answer the above two questions, using 85 common double-object verb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with the help of Excel and Log-likelihood value calculator,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in CLEC and LOCNESS corpus from three aspects: verb type, construction meaning distribution and argum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ese English majors, compared with their native speakers, use the central meaning of "successful transfer" rather than the meaning of "intended transfer"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al meaning, and in the case of "agent" argument, the former is more likely to use the "successful transfer" than the "intended transfer". The former often uses "living" agents, while the latter tends to use "inanimate" agents; in the case of "receiver" arguments, the former excessively relies on "living" pronouns. The latter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living" nouns and "living" pronouns; in the case of "subject" arguments, the former uses "object class", "communication class" and "perceptual class". In the latter case, compared with the high level Chinese English majors, the former uses more central meaning, less extended meaning, and fewer verb types; in the case of "agent" argument, the former uses more central meaning, less extended meaning and fewer verb types. The former mostly uses "living" agent, the latter "inanimate"; as far as the "recipient" argument is concerned, the former totally depends on "living" receiver, not "inanimate" recipient, while the latter uses "inanimate" recipient; As far as the subject argument is concerned, the former often uses the communication type of patient, while the latter uses the other type of patient. In genera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erb types, the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meaning and the use of arguments between Chinese English majors and 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between low and high level Chinese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红;第三届“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圆桌会议”在京召开[J];外国文学;2000年06期

2 贺银花;浅谈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的文化教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吴洁;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关剑;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调查[J];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05期

5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6 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年04期

7 何兆熊;办好英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殷国聪;英语专业可持续发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4期

9 张晓薇;浅谈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宋根成;如何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走出学习英语的误区[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华;;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友谊观念调查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魏秋雅;;从企业角度浅谈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3 高瑞凤;;英语专业本科生一至四年级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的评估[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建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工具书教学的重要性及其课程内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帅;;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6 张爱真;;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失误及其对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李淑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曲囡囡;;英语专业双主修(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张玲;;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赵静静;;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法语二外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邵丽蓉;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困惑[N];人才市场报;2007年

2 实习生 祖明远 贾一;英语专业学生路在何方[N];科技日报;2006年

3 记者 黎昌政;八成高校开设英语专业[N];人民日报;2006年

4 张秀坤;高师英语专业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N];吉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樊丽萍;英语专业救命稻草:回归人文?[N];文汇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杨晨光;成教生英语考级受限惹风波[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湖南师范大学 蒋品;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新型实用性人才培养研究初探[N];山西青年报;2014年

8 记者 罗霞;云大启动中加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N];云南日报;2009年

9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石晶晶;浅谈英语口语教学中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晓方、通讯员 沈考;我省专升本英语统考在即[N];湖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林冬梅;南疆高校英语专业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磨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睿颖;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吴延国;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依托项目学习的主体性探索[D];南开大学;2012年

4 张瑞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张绍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党争胜;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听力试题真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海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测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娟;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作文中双宾构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李东霞;基于原型理论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岩;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内外交际意愿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健健;职业院校学前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与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陶佳丽;KWLS策略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6 文娴;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立场副词的使用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蔡静静;英语专业研究生小组课堂展示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于清华;创意改写在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陈慧;基于学生视角评价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孙赫强;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865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865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4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