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80年代的短期访疆者及其新疆书写

发布时间:2018-05-15 13:03

  本文选题:短期访疆 + 新疆书写 ; 参考:《新疆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20世纪50-80年代的新疆常有一些短期访问者,他们基于对解放以来新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独特的地域景观、特殊的民族风情的兴趣与好奇,创作了不少关于新疆题材的作品,然而在文坛却少被关注。基于新疆文学的整体性而言,这些短期访疆者即兴或有感而发的作品也应是新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发展状况,本文试图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期短期访疆者及其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20世纪50-60年代内地短期访疆者的新疆书写。其作品以颂扬无产阶级领袖和志愿支援边疆建设战士的诗歌和描绘新疆解放前后翻天覆伟大变化和歌颂屯垦戍边先进人物的记者通讯为主,主调以“颂歌式”和风景化书写为主。另有一些科学考察团对新疆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遗址遗迹进行考古勘察时著有少量游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20世纪80年代内地短期访疆者的新疆书写。其作品以对新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由衷赞美的名家散文和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建设和模范事迹真实记录的记者通讯为主,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自觉性得到彰显。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在国家支持西部、中外文化交流、新疆逐步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文化媒体人通过参加各类拍摄剧组、文化考察甚至自行组织重访“丝绸之路”。第三部分主要分析20世纪50-80年间海外访疆者的新疆书写。其作品以对新疆民俗风情和丝路文化名胜饶有兴趣的港台作家的游历小品和对丝路历史地理和文化遗址追根溯源的日本作家的文化散文为主,呈现出“他者”眼中别具一格的新疆形象。另外还有个别欧洲作者因为特殊的历史机缘在这一时间访问新疆并行诸文字,如1957年前苏联著名导演史涅·伊吉洛夫和1979年重访新疆的语言学家雅林。总体来看,当代中国政治局势、经济建设、外交政策、文化氛围主导了20世纪50-80年代短期访疆者新疆书写的基本主题、兴趣面向、体裁语体、风格倾向等,所以这些作品呈现出新疆与国家意志的统一性和内地主流的同一性.又由于不同访疆者各自不同的职业要求、社会使命、文化身份、教育程度、地域背景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各具特色的书写重心和主题差异。尤其是新疆以其作为丝绸之路主线和中亚文化枢纽的独特地缘优势,又极大预设了海外作家行游访疆的心理期待和文化自觉,在对丝路文化的新鲜好奇和认同寻根的双重推动下,他们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他者”眼中的新疆想象。
[Abstract]:In the 50-80 's of the 20th century, Xinjiang often had some short-term visitors who, based on their interest and curiosity over the great changes in Xinjiang since liberation, the unique regional landscape, and the special ethnic customs, created a lot of works on Xinjiang subjects. However,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it in the literary world. Based on the integrity of Xinjiang literature, the works of these short-term visitors who improvise or want to express their views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Xinjiang literatur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short-term visitors and their literary works in the late 1950s and 1980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writing of Xinjiang by short-term mainland visitors in the 50-60's. His works mainly focus on the poetry of proletarian leaders and volunteer support for frontier construction fighters, and journalists' newsletters depicting great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liberation of Xinjiang and extolling advanced figures in reclaiming and garrisoning the frontier. The main tone is "carol style" and landscape writing. In addition, som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s have written a small number of travel notes on th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Xinjiang'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landscape and historical sites.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Xinjiang writing of the short-term visitors in the mainland in the 1980 s. His works mainly focus on the prose of famous writers who sincerely praise Xinjiang's natural scenery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and the journalists' correspond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rontier areas and the real record of exemplary dee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write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re displayed. Another prominent phenomenon i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ate support for the western regio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gradual opening up of Xinjiang, some cultural media personnel have even organized their own visits to the Silk Road by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filming groups and even organizing their own visits to the Silk Road.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Xinjiang writing of overseas visitors from 50 to 80 years. His works mainly focus on the travel sketches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writ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olk customs of Xinjiang and the famous cultural sites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cultural prose of Japanese writers who trace back to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cultural relics of the Silk Road. It presents a unique image of Xinjiang in the eyes of the other. In addition, some European writers visited Xinjiang parallel characters at this time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such as the famous Soviet director Sgnes Igirov in 1957 and Yarin, a linguist who visited Xinjiang again in 1979. In general,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dominate the basic themes, interest orientation, genre, style and tendency of Xinjiang's short-term visitors in the 1950s and 1980s. Therefore, these works show the unity of Xinjiang and the national will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mainstreams in the interior. Due to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social mission, cultural identity, educational level, regional background and so on, different visitors have their own unique writing focus and them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In particular, Xinjiang, with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s the main thread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cultural hub of Central Asia, greatly presuppos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overseas writers travelling to and visiting Xinjiang. Driven by the fresh curiosity of silk road cultur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eeking roots, they further enrich and expand the Xinjiang imagination in the eyes of "the other".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琳,裴蓓;开启新疆百年政治的现代之门──写在《走向21世纪的新疆》(政治卷)出版发行之际[J];西域研究;2000年01期

2 艾依代尔·吾斯曼;;试论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新疆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3 张文学;要认真编写好新疆地方发展史[J];新疆地方志;1999年01期

4 刘洁;朱跃增;;文化援疆,推动新疆发展的软实力[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年05期

5 孙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发展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4期

6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于溶春;论新疆的中苏贸易[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04期

8 李江杰;;文化认同语境下清代戏曲的新疆发展与衍变[J];戏曲艺术;2014年02期

9 夏野;李杨;;“儿子娃娃”给新疆各族人民的“答卷”——张春贤主政新疆两周年回望[J];新疆画报;2012年04期

10 ;发展变化看新疆[J];新疆画报;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风云;;新中国五十年与新疆巨变[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郑丽丽;;地理决策需慎重——关于新疆大开发[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苏成;;中国共产党是新疆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4 陈建华;陈新生;陆卫东;;新疆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李雪源;艾先涛;王俊铎;莫明;吐逊江;郑巨云;多里坤;;科学地做好新疆杂交棉研究与推广[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振华;蒋丽;;“四个认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疆的提升和弘扬[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海;孔宪良;;新疆杂交棉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祁若雄;;陈云在新疆的革命思想与实践活动研究述评[A];陈云研究述评(上册)[C];2004年

9 王东向;;正确认识新疆工作在全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A];中国西部人才强国战略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郑伟才;;新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鹏;全国法院为新疆发展提供司法保障[N];人民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张昕宇 杨英春 井波;新疆的明天更美好[N];新疆日报(汉);2010年

3 本报评论员;为新疆改革发展稳定作贡献[N];兵团日报(汉);2012年

4 新疆社会科学院 杨富强;对口援疆实践助力新疆发展[N];新疆日报(汉);2012年

5 记者 冯瑾 姚彤;继续关心支持新疆发展[N];新疆日报(汉);2013年

6 本报记者 冯瑾 姚彤 隋云雁 李行;“新疆发展一定会更好”[N];新疆日报(汉);2013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王春江;祝福新疆[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3年

8 记者 韩沁言;对口援疆为新疆发展添动力[N];新疆日报(汉);2013年

9 心轩;全力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N];新疆日报(汉);2013年

10 记者 冯瑾;发挥“思想库”作用 服务新疆建设[N];新疆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勇;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结构特征、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2 赵曼;何为新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认知”之主要内容与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李奋;新疆宗教文化生态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洁;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经济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张春林;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公共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7 王贵荣;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安尼瓦尔·阿木提;基于区域理论创新的新疆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郑江平;新疆羊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野;开放条件下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燕;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李雪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程楠;新疆自我发展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张震;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5 张瑞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6 王璐;中央网络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新疆形象展现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王淑娟;向西开放背景下新疆优势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古丽白克热木·沙哈提;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9 唐正伟;马克思主义宗教历史观教育及其对新疆反分裂斗争的意义[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云;新时期党维护新疆稳定理论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92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892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2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