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州礼学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8-05-18 01:35
本文选题:礼学 + 理学 ; 参考:《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中国传统礼学发展史上,与宋代和清代的耀眼成就相比,明代无疑显得暗淡的多,皮锡瑞称之为"经学的积衰时代"。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忽视明代礼学研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徽州地区学风昌盛,名家辈出,作为"程朱阙里",新安理学在此发祥,清代考据学大家亦由此而影响全国。此一区域的礼学研究,与其他地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特点。从历史的传承性上来说,南宋以后的礼学研究,都是集中围绕着"礼"与"理"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所以,明代礼学研究同宋代、清代一样,也被笼罩在传统之中,绕不开这一基本问题;而从变革性上来说,宋儒将"礼"等同于"理",也就是"天理",认为礼制和礼仪应与万物的真理相符合,以期更为人所接受并应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生活的必须和常态。由宋至明,徽州地区的礼学研究,也始终与理学纠结在一起,并且具有突出的一些特色。明初,新安理学的余韵尤炽,此时的徽州礼学基本沿袭宋元旧说。譬如,作为"考亭世嫡门生第四人"的汪克宽,其《经礼补逸》是明初徽州礼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沿袭了朱子以理学来阐释礼学的治学思想。他贬抑以郑玄为代表的汉学家的礼学研究成果,但对于郑玄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某些论点也予以了肯定。故乾嘉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补逸》的评价就有着片面性。赵lx是明初徽州理学大家,他的葬地思想与儒家礼法是完全违背的,他在学术上主张"读经须求实",具有一定的复古色彩。如其《葬书问对》就试图用儒家理论来解释葬地之说,鼓吹"择吉地而葬"的合理性,对因果报应、风水吉凶等说法持暧昧态度,体现了理学化的礼学在遭遇"俗规"侵袭时的软弱性。明中后期,随着元末明初的一批理学家纷纷谢世,新一批的徽州士人出于仕进的考虑,对礼学的关注重点发生了转移。加之这一时期程朱理学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冲击,礼规也日益受到俚俗的侵害,礼学急切的需要找到转型之路。程敏政因为身居高位,更能看到从维护政局稳定上礼学的作用,所以他考证礼典、对维护基层社会的礼治也有着极高的热忱。汪循在学术倾向上服膺程朱礼学思想,但面对陋俗对礼法越来越严重的侵害,义理化下礼学愈发暴露出对陋俗根本上的绥靖与无力,为了寻找出路,他开始寄望于从原始的礼学经典中生发新的教义去教化世人。而随着嘉靖"大礼议"后的推恩,以及宗族势力发展中维系大家族的需要,宗祠开始大量出现,与之相伴的是宗法礼的革新。此外,汪,
本文编号:1903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90381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