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杜诗言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11:32
《杜诗言志》是清初一部未刊手稿之抄本,未署作者姓名,亦未标撰写年月。因未找到有力证据,关于《杜诗言志》的作者为谁仍未有确切结论。目前学界判将其成书年代为康熙六年(1667)至乾隆四十年(1775)之间。《杜诗言志》一书中,直接提到的注杜者只有钱谦益。《钱注杜诗》二十卷,于康熙六年(1667)由季振宜刊刻行世。因此其成书上限应暂定为康熙六年(1667)。清代注杜集大成是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仇注之后的凡是注杜之作无不参考征引该书,然而《杜诗言志》却丝毫没有提及《杜诗详注》,似乎《杜诗言志》的作者并未见到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仇兆鳌《杜诗详注》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春,《杜诗言志》既然未提及仇兆鳌《杜诗详注》,则其成书时间应早于仇兆鳌《杜诗详注》初刻时间,因此《杜诗言志》的成书下限至少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之前。总之据目前现有的资料分析,《杜诗言志》的成书年代约为康熙六年(1667)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间。《杜诗言志》主要从杜诗之志和杜诗之艺两方面入手对杜诗进行阐释。在阐释杜诗之志方面,作者通过运用以意逆志、以史证诗的方法着重探讨了杜甫怀才不遇之痛、辗转流离之悲和君国忧思之苦。这种释杜方法不但强调了杜诗的情感特征,而且深化的杜诗的内涵。《杜诗言志》在分析杜诗艺术方面,此书对于杜诗的侧写手法、章法等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论述。对于整体把握杜甫的心灵轨迹、辩证前人注杜之误、利用人物传记之法评注杜诗有一定的价值,为研究杜诗提供新的认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该本的选录篇目有偏颇之处,例如《杜诗言志》多着眼于杜诗中的比兴之作,对于直叙己见,无别喻意的赋体之作,不复论述;在阐释杜诗时存在牵强附会;疏于考证之处,其评述与杜诗本意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本文编号:1999743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杜诗言志》的作者及其成书时间考
1.1 《杜诗言志》成书时代考
1.2 目前学界对《杜诗言志》作者的推测
第2章 《杜诗言志》的串解特点
2.1 依文衍义
2.2 扣题解意
2.3 志艺并举
2.4 辩驳旧注
2.5 以杜证杜
第3章 《杜诗言志》对杜诗的关注角度及其阐释方法
3.1 《杜诗言志》对杜诗内容的阐发
3.1.1 《杜诗言志》关注杜甫怀才不遇、漂泊流离之悲
3.1.2 《杜诗言志》关注杜甫关心时事、忠君忧国之情
3.1.3 《杜诗言志》关注杜甫忧心民生之情
3.2 《杜诗言志》阐释杜意之方法
3.2.1 以意逆志
3.2.2 比兴释义
3.2.3 以史证诗
第4章 《杜诗言志》对杜诗艺术手法的分析
4.1 着重侧写手法
4.1.1 托起一层法
4.1.2 离行取影法
4.1.3 反面托出法
4.2 《杜诗言志》对于杜甫连章组诗章法阐述
4.2.1 论首章的领起作用
4.2.2 评诗意倒转之法
4.2.3 评连类而及之法
4.3 揭示人物传记法
第5章 《杜诗言志》之疏失
5.1 所选篇目重比兴而轻赋体
5.2 所评杜诗之旨失之于穿凿
5.3 所解杜诗之意失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微;;从杜诗“龙蛇”意象看历代注家之穿凿[J];铜仁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韩成武;;泰山、华山、衡山——杜甫的心态里程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赵星;;刘辰翁的杜诗评点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马银琴;;孟子诗学思想二题[J];文学遗产;2008年04期
5 孙微;王新芳;;“不笺一字是功臣”——论明清杜诗学中的一种极端倾向[J];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04期
6 孙微;张震英;;论清代杜诗学对后世的启迪[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邓新华;“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孙微;论杜甫的君臣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伟军;黄生及其《杜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2 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D];南京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娜;朱瀚、李燧《杜诗解意七言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张寒;浦起龙《读杜心解》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9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99974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