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宽恕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giveness and aggression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reduce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adopted Ma Xiaohui's Youth forgiveness questionnaire and he Yisu, Li Hongyu'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nd selected Shijiazhuang 2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600 students from Shangcun Middle School in Suning Coun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forgiveness and aggress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uch as gender, grade, place of origin, whether only child, primary caretaker and so on, and probes in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giveness and aggres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dimension of forgiveness and aggress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odel and effectiveness of forgiving intervention were explor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ir forgiveness level; (2) forgiveness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predict aggressive behavior negatively. Improving the forgiveness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ir aggression; (3)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boy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junior high school girls. The aggression level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 forgiveness group counsel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forgiveness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5) forgiveness group counseling activiti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level of aggress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experiment of forgiving group counseling designed in this study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he intervention of forgiveness group counsel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tudents' aggressive level.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磊,戴云鹏,杨玉功;足球比赛中观众攻击性行为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郭旭峰;我国足球比赛中观众攻击性行为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3 布拉克;施晓光;;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若干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03期
4 李昭晖;;教师如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J];教书育人;2012年31期
5 郑晓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年05期
6 付素杰;儿子的攻击性行为[J];心理与健康;2003年02期
7 王鲜明,高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剖析[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年07期
8 陈三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父母必读;1995年05期
9 张舟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J];幼儿教育;1997年09期
10 但菲!沈阳;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山东教育;200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清;王晓辰;程利国;;幼儿攻击性行为装扮游戏矫正的多基线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魏希德;;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李清;王晓辰;程利国;;幼儿攻击性行为装扮游戏矫正的多基线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吕晓昌;;健身处方锻炼对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影响的研究[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刘志红;;中职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干预[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青;王育;;幼儿攻击性行为减少的个案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李沛红;;关注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记一个攻击性行为个案的观察与矫正[A];2013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陈庆宾;汤明;魏知超;张锋;;暴力性游戏操作方式对游戏者攻击性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章秀英;陈书黛;;母亲攻击性行为、养育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研究[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莉;;情绪压抑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祥;不放纵儿童的攻击性行为[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章睿齐;防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N];湖北日报;2005年
3 哈尔滨师范大学幼儿园 王妍;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N];今日信息报;2003年
4 陈燕琳;怎样矫正孩子攻击行为[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连隽;多看电视导致暴力增多[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安康职业中专 唐玉梅;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分析与矫正[N];安康日报;2007年
7 田章云;该出手时不出手[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8 捷文;帮宝宝脱离“野蛮一族”[N];保健时报;2004年
9 华师大幼儿园 李碧莹;及时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N];广东科技报;2000年
10 高丽萍;电视之优劣教化两面功[N];大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安徽省某农村地区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正芳;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5年
3 罗红;暴力电子游戏对玩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攻击性特质的调节作用[D];西南大学;2016年
4 周晨曦;初中生宽恕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5 邬凡;儿童攻击性行为小组工作介入实践[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6 邬绮文;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瑾瑜;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对篮球场上攻击性行为的评判[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8 贾培丽;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宽恕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罗媛;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范昌杰;成都地区藏、汉高中生自尊和攻击性行为的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32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23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