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诉求
本文关键词: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诉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于2008年出版了其第九部著作《慈悲》,阐述了她对于殖民地时期女性身份的新探索。不同于以往著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不只关注白人及黑人女性身份危机的根源,而是进一步揭示女性弱势群体如何在父权制的殖民社会中寻求身份完整。《慈悲》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文学界与出版界的一致好评。不少学者纷纷撰写期刊文章比较此小说与以往小说的不同之处,只有小部分评论家致力于研究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建问题。但几乎没有学者着重研究小说中白人丽贝卡和黑人奴隶佛罗伦斯在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建中所呈现的相似性,以及最终身份完整的差异性。两位女性人物身份寻求的相似性表明在殖民时期无论自由白人或黑奴妇女都深陷女性身份危机之中,而女性身份完整的差异性则表明女性性别身份的完整与其文化身份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借助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的主要观点,即“他性”,“混杂性”与“第三空间”,本论文将对比研究丽贝卡与佛罗伦斯的女性身份寻求,通过分析二者是否颠覆了父权制殖民社会强加到女性身上的无形性与卑微性,从而揭示建构混杂文化身份对于解决女性身份危机的可能性。 论文分为三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部分为论文前言,简要介绍莫里森及其小说《慈悲》,回顾对《慈悲》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阐释论文的理论基础以及论文的主体结构,并强调运用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该小说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构成。第二章探讨女性身份危机,认为丽贝卡与佛罗伦斯的女性身份危机根源于其殖民社会的他者身份。第三章围绕女性身份重建问题,首先讨论二者试图通过对他人情谊的占有和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来寻求女性身份的存在性,其次通过研究两个圣经意象与一个非洲神话意象来阐释佛罗伦斯新建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第四章论述二者是否颠覆女性的无形性与卑微性从而重获完整的女性身份,并对比论证混杂文化身份在解决女性身份危机问题与促进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为论文结论,总结论文主要内容,阐释借助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观点研究该小说的价值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慈悲》 女性身份危机 身份重建 混杂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8-15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rrison and A Mercy8-9
- 1.2 Literature Review of A Mercy9-12
- 1.3 Theoretical Basis12-13
- 1.4 Structural Layout13-15
- Chapter Two THE LOSS OF FEMALE IDENTITY:IMAGE OF THE OTHER15-22
- 2.1 The Other in Family15-18
- 2.1.1 Alienation16-17
- 2.1.2 Abandonment17-18
- 2.2 The Other in Society18-20
- 2.2.1 Religious exclusion18-19
- 2.2.2 Social discrimination19-20
- 2.3 The Other in Geography20-22
- Chapter Three FEMALE IDENTITY RECREATION:OWNERSHIP,NEGATION AND HYBRIDITY22-29
- 3.1 Acclaiming ownership to Pursue Belongingness22-24
- 3.2 Negating Alien Culture to Avoid Exclusion24-26
- 3.3 Rebuilding Hybrid Cultural Identity26-29
- Chapter Four FEMALE IDENTITY EVALUATION:COMPLETENESS OR NOT29-38
- 4.1 Rebekka:Self Misrecognition29-33
- 4.1.1 Inability to recognize self29-31
- 4.1.2 Refusal to recognize nonwhites31-33
- 4.2 Florens:Self Recognition33-36
- 4.2.1 Capability of defining self33-35
- 4.2.2 Capability of recognizing others' inner selves35-36
- 4.3 Comparison of the Two Cultural Identities36-3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38-41
- REFERENCES41-43
- ACKNOWLEDGEMENTS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伟;;《黄肤女》中印第安女性身份的缺失[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2期
2 冉无盐;;我和“毒”文字[J];青年文学家;2007年06期
3 周蓉;;《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性身份构建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卢云;李雪芹;;《相助》中女性身份的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5 叶倾城;;他们是这样长大的[J];都市心情;2005年08期
6 刘立辰;;论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中女性身份的建构[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26期
7 张晓敏;赵红书;;父权中心的消解与女性身份的书写——对《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再解构[J];名作欣赏;2009年30期
8 陈岳红;王嵘;;《莉莲的故事》中女性身份的颠覆与重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曹五木;;颠覆[J];诗歌月刊;2007年08期
10 司方维;;女性身份的三维书写——论台湾外省第二代女作家的性别书写[J];芒种;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佳佳;王燕文代表:“女性持家”多做少说[N];中国妇女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卫华;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岑玮;女性身份的嬗变:海尔曼和诺曼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t@慧;《钟形罩》中主人公埃斯特女性身份的困惑与成长[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郭彦平;自我探寻之旅:《美食、祈祷和恋爱》中吉尔伯特旅行的解读[D];山东大学;2015年
3 周巾君;重建与幻灭:《野草在歌唱》中的白人女性身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慧敏;女性身份的探索—爱丽丝·门罗《你以为你是谁?》的女性主义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高阳;《玲珑》杂志与上海中产阶级女性身份认同[D];黑龙江大学;2015年
6 邢文红;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诉求[D];海南大学;2015年
7 王蕾;温迪·华瑟斯汀剧作中的女性身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苗苗;“女性身份”的内涵与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赵娟;论《我的安东尼亚》中女性身份的追寻[D];兰州大学;2013年
10 孙爱萍;破茧成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从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解读《慈悲》中的女性身份诉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7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