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叙事研究
本文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郁达夫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对其作品的研究也从其创作开始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以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郁达夫的小说研究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本文以郁达夫小说为主要分析文本,对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进行研究。为方便论述,本文将从贫弱病死的困境抒写、从创世到避世——郁达夫人生选择及叙事风格的转变、郁达夫的自白模式这三章内容对郁达夫的小说叙事进行阐述。论文由绪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言部分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至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小说的研究方向做大致的分析,并阐述了各个年代对其小说研究角度的偏重。其次说明本文的研究重点及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贫、弱、病、死的困境抒写。郁达夫的小说中充斥着各式贫穷的人物,他们来自于封建家庭,接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弱国子民的卑微;他们怀着赤子之心,却遭遇到理想与文化的冲撞;他们病弱的身体与脆弱的神经总是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感知到环境的病态。郁达夫选取个人的困境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映出五四时期中国时代的困境,同时又以个人的挣扎与斗争来反映时代青年的抗争。第二章:从创世到避世——郁达夫人生选择及叙事风格的转变。《沉沦》小说集是郁达夫在小说题材上大胆的实验,它是新文学的一个创举,更是周作人所倡导的社会道德革命的一个创举。另外,作为新文学样式的开创者,郁达夫吸收了魏晋名士的文风。在小说中,一方面保留了名士醇酒妇人的狂狷任诞,延续了魏晋思想的解放,成为五四时期主观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因逃避时局而保留了名士的隐逸之心,以沉默来反抗现实的残酷。第三章:郁达夫的自白模式。本章内容首先对郁达夫自白模式的引进、应用及理论建设进行论述。其次在此章第二节内容中,肯定了其个人话语对中国社会道德革命的影响与推进作用,将郁达夫小说对现实的反抗革新概括为“灵肉自白”与思想革命、“人间自白”与社会变革两个部分。“灵肉自白”与思想革命部分以《过去》、《迷羊》等作品为主要分析文本,对以往认为此作品无积极意义的观点进行反拨,将其作II为鲁迅《伤逝》伦理主题的继承来进行讨论。“人间自白”与社会变革部分则对小说中对于社会变革的思想流变过程进行阐述。结语部分将小说中出现的不同叙事类型进行梳理,肯定郁达夫小说叙事中对待生老病死以及情欲性欲的客观端正态度。并就郁达夫引入日本文学自白风俗对中国社会主观精神的发扬所做出的贡献做出定位。同时对现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 贫病书写 叙事风格 自白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言10-18
- 一、郁达夫小说研究现状10-14
- 二、本文研究重点及意义14-18
- 第一章 贫、弱、病、死的困境抒写18-32
- 第一节“贫-困”叙事18-22
- 一、被金钱胁迫的“零余者”18-20
- 二、“病弱的理想家”20-22
- 第二节 被禁锢的人性及理想的挣扎22-26
- 一、弱质浪游者的情欲悲歌22-24
- 二、社会-人生理想的困顿冲突24-26
- 第三节“病-死”模式的叙述26-32
- 一、人生破灭:“脑病-死亡”叙事28
- 二、病态天才:神经质的绝望者28-30
- 三、受难天使:肺病的圣化隐喻30-32
- 第二章 从创世到避世——郁达夫人生选择及叙事风格的转变32-44
- 第一节 创世者的创造气32-36
- 一、“狂风暴雨式的闪击”32-34
- 二、“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34-36
- 第二节 佯狂者的骸骨迷恋36-44
- 一、沉酒色而佯狂38-40
- 二、避樊笼而隐迹40-44
- 第三章 郁达夫的自白模式44-56
- 第一节 自白模式的建立44-49
- 一、自白模式的引进与实验45-47
- 二、自白模式的理论建设47-49
- 第二节 自白模式下的革命49-56
- 一、“灵肉自白”与思想革命50-52
- 二、“人间自白”与社会变革52-56
- 结语56-58
- 附录58-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茂海;;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其人其作研究综述[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钟华民;姚迪;;1996—2006年郁达夫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李杭春;梁译心;;海外郁达夫研究漫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颜敏;;郁达夫的南洋形象——有关“南洋郁达夫”研究的清理与反思[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强;;谈郁达夫研究资料库的建立和应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年02期
6 杨青泉;;重读《过去》:郁达夫澳门行踪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10期
7 陈其强;国外郁达夫研究概况[J];探索;1986年02期
8 陈其强;国外郁达夫研究概况[J];探索;1986年03期
9 王国栋;;关于郁达夫在闽任职情况和时间的考证[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惠振宇;;简析郁达夫小说的“消极”“颓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杭春;新版《郁达夫全集》“新”在哪里?[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文平;胡小胡小说新作《寻找郁达夫》出版[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倪祥妍;日本小说家与郁达夫[D];苏州大学;2009年
2 赵艳花;突围与回归[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中;郁达夫散文的“心”和“体”[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红艳;论郁达夫的阴柔倾向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罗永;怨恨之维—郁达夫前期小说的一种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鲁守广;郁达夫性情论[D];云南大学;2012年
5 王云龙;革命、启蒙与抒情的矛盾纠葛[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晔;郁达夫小说叙事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赵艺遐;郁达夫创作心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家军;试论郁达夫创作早期的个性化文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2年
9 张建刚;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冲突与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莉;论郁达夫的文艺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7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