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重叠式“短时、轻量”语法意义的表现问题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2 陈前瑞!100083;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陈青松,陈安平;动词重叠研究50年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5 张晓涛;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何艳辉;;论动词重叠的形式[J];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袁静;;试论动词重叠式所体现的“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8 王茂林;;留学生动词重叠式使用情况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9 王红梅;;汉语共同语动词重叠系统性研究[J];学术交流;2007年12期
10 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路崴崴;“V一下”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8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毅;动词重叠形式的制约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白雪佼;汉语动词重叠及其习得偏误考察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刘倩;整合:构式化的途径[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丹阳;泰国留学生甲级汉语多义动词义项使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樊蓉;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强;中亚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唐梦潇;汉语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贺双梅;现代汉语“VV看”格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王晓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词重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1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74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