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4:03

  本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伟大作家之一,他被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被豪威尔誉为“美国文学的林肯”。在其全部作品中,《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最著名的一个作品,也是其一生当中最成功的作品。尽管这部经典作品中多主人公吸引了很多读者,读者们大多都把它简化归纳为了优秀的“儿童小说”的概念上,集中关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对儿童性格的刻画。近年来,随着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国内学者尝试借鉴不同流派的批评理论,来更广泛更集中的解读这部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更深含义被检验了,其中的一些精华元素也被挖掘出来了。但少有学者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来进一步分析这部小说中作者对权力的颠覆、抑制与协和。二十世纪60年代见证了新历史主义的兴起。这种批评方式强调历史语境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新历史主义学者在处理关于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时,不再单纯地把文学作品当作是某种社会形式和某种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的结果,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与旧历史主义不同,新历史主义不再单向度地关注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是强调了文本作为一个复杂变化的网络所包容的复杂变化的情感。本文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框架,对马克·吐温的这部历险记进行研究解读,以探求吐温对当时社会权力的颠覆、抑制和协和。本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首先简要介绍马克·吐温及《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然后回顾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情况,最后指出本文的理论基础、论文结构和研究目的。本文借用了新历史主义之中的“颠覆”、“抑制”和“协和”三个关键词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进行解读。第一章主要是分析作品中体现“颠覆”的内容,共包括四部分。首先分析作者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颠覆:白人所谓的文明和教养;白人的墨守成规;对王权的批判和颠覆;家族战争、暴力和杀人越货。其次讨论了哈克和吉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其三是对黑奴形象颠覆性的描写。最后是对当时主流思想所用语言的颠覆。第二章解读了作品中“抑制”的因素,包括黑人吉姆在逃亡过程中的从属地位,吉姆自身的劣根性以及作品中黑人和白人融合的人物选择和时空上的局限性。第三章讨论了作品中“协和”的因素,即黑人和白人的友谊,对小说中反面人物的惩罚,白人的主动解放和积极营救,以及哈克对社会的妥协。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小说中作者对当时主流话语的颠覆、抑制和协和的解读,读者可以看出文学与权力之间的对话,并从中看出作者民主思想的局限性。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颠覆 抑制 协和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4-6
  • 摘要6-9
  • Introduction9-15
  • A. An Introduction to Mark Twain and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9
  • B. Literature Review9-12
  • C. Theoretical Basi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2-15
  • Chapter One Subversion to Power15-29
  • A. Criticism on the Southern Decadent Culture15-21
  • B. The Pursuit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21-24
  • C. Subversive Description of the Black Slave24-26
  • D. Unconventional Features of Its Language26-29
  • Chapter Two Containment by Power29-41
  • A. Jim’s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Their Escape29-31
  • B. The Negative Parts of Jim’s image31-36
  • C. The Limitation of the Character Selection36-37
  • D. the Limitation of the Space in which Huck and Jim are Equal37-41
  • Chapter Three Negotiation with Power41-50
  • A. Friendship between Huck and Jim41-43
  • B. The Punishment to Several Negative Characters43-45
  • C. Tom’s Rescue and Miss Watson’s Voluntary Release of Jim45-48
  • D. Huck’s Compromise to the Society48-50
  • Conclusion50-53
  • Notes53-55
  • Bibliography55-57
  • Acknowledgement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刚国;新历史主义研究述评[J];学术月刊;2002年08期

2 方杰;新历史主义的形式化倾向[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3 赵静蓉;颠覆和抑制——论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意义[J];文艺评论;2002年01期

4 付建舟,金敬芝;历史·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5 陆天明;我为什么要写《省委书记》——求助于新历史主义的一次阐述[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6 曾耀农;“新历史主义与新时期影视”研究述评[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赵洪娟;孙志祥;;论新历史主义之“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于永顺;张洋;;新世纪以来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建构走向[J];艺术广角;2007年05期

9 王晓瑜;;新历史主义之“振荡”[J];科技风;2009年03期

10 林静;;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前景[J];大舞台;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向天渊;;“文史互通”与“诗史互证”[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东方;也说“新历史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贺绍俊 评论家;小说本无凡圣之分 好看就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洋;解构与建构: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演进[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程琳;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马岳玲;颠覆与重建—《中国佬》与《唐老亚》的新历史主义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李澜;伍慧明《望岩》之新历史主义解读[D];广西大学;2015年

5 樊玮;颠覆与含纳—《大进军》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慧;新历史主义视阈下大卫·马梅特《拜金一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子硕;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莫言小说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8 张馨月;颠覆与抑制的博弈—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我的父亲母亲》[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姚建美;历史与虚构的完美小说—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德伯家的苔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10 翟金芝;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温故一九四二》[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77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8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