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8:21
   台谏,是御史台与谏院的合称,二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监察机构。在秦汉时,御史台就已初具规模,而谏院的定型却迟至唐代。宋以前,这两机构职事不相混淆,御史“专以纠臣僚之邪佞;”谏官“专以审人主之愆谬。”宋初台谏循唐制,太祖、太宗都未能足够重视,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真宗起开始整顿建设台谏系统,御史台与谏院逐渐合流,台官和谏臣在职能上也出现了趋同倾向。至仁宗朝,台谏制度蔚然兴盛。适时,台谏官身为天子耳目之臣,忠厚淳直、贬斥势利,积极参政议政。在其履行职责时所依凭的文学样式——奏议文体,与北宋变动发展的台谏制度辅应而行,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学特征与文学风貌,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影响着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具有“经国之枢机”的重要地位。对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笔者主要通过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的互动前提。北宋台谏制度为奏议文体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它影响着奏议文体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在实际的政务管理中,北宋台谏官发挥着媒介联接作用,台谏官运用奏议文体协助君王查探朝政内外物情,展现了奏议文体与台谏制度的密切关联。第二章主要论述北宋台谏制度变动发展对奏议文体内容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上,北宋台谏制度随着政务运行的实际情况健全发展,其演变引发了台谏官在政权机构管理事务、职事权责的变动,进而使得台谏奏议内容也随之更新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延补充了北宋奏议内容。第三章论述了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创作特征。以政治文化作为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的中介,可使以往在制度与文学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主观的、精神的、情感的等要素重新被纳入到北宋奏议文体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延展深入了北宋奏议文体研究。第四章主要论述北宋台谏制度影响奏议文体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学位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D691;K24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互动前提
    第二节 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的关联性
    第二节 北宋台谏官的媒介联接作用
    第三节 奏议文体的政治实用功能
第二章 北宋台谏制度发展与奏议文体的涵摄内容
    第一节 台谏职事继承与奏议文体内容
    第二节 台谏职事发展与奏议文体内容
第三章 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创作特征
    第一节 以“政治文化”为转换节点
    第二节 爱国为民、忠义守正的情感态度
    第三节 质实文雅、入理向道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北宋台谏制度影响奏议文体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丰富了北宋奏议文体的言事内容
    第二节 延展了北宋奏议文体的情感色彩
    第三节 凸显了北宋奏议文体的资治之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翠英;浅谈宋代的台谏制度[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王曾瑜;中国古代台谏制度的借鉴[J];炎黄春秋;2000年07期

3 张明华;试论北宋时期的“台谏合一”[J];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4 虞云国;宋代台谏的职事回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王培友;;论宋初百年台谏制度建设与士人气节及诗格变迁之关系[J];求是学刊;2012年01期

6 虞云国;试论宋代对台谏系统的监控[J];史林;1997年03期

7 冯国梅;;试论秦桧当政时台谏系统的破坏及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王涛,张基奎;宋代台谏制度略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5年20期

10 王世农;台谏、舆论与北宋改革的命运[J];文史哲;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茹;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

2 李清章;宋仁宗朝台谏政治之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刘杰;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4 秦钰玲;浅论北宋台谏合流的原因及其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5 许玉龙;台谏群体与宋英宗朝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兆广;南宋孝宗时期的台谏群体与隆兴北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婷婷;北宋徽宗、钦宗时期的台谏[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杨林颖;宋代台谏官员兼职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20年

9 谷营;史家学识与台谏手段[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白效咏;“铁面御史”赵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5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65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7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