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探索与演变
【学位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J824
【部分图文】: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8提炼,只是真实的再现。如图1分别是《夫妻之间》、《喜事》、《赵小兰》、《麦收之前》四部小戏的剧照,从图中能看出其布景道具以及人物造型基本是以当时生活的再现,没有刻意的提取,一开始在工厂农村演出,演出条件简陋,整体风格偏自然主义,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北京人艺在“民族化”方面依旧停留在对人民生活的简单复刻层面,也没有对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人们公认1953年上演的《龙须沟》为“人艺”话剧中国学派创建的起点。《龙须沟》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排演时,焦菊隐导演带领剧组所有演职人员深入到龙须沟生活,以生活为基准,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剧本中的真实,让演职人员去体验生活,收集生活素材,提炼出来,加工成为艺术作品。在这点上,《龙须沟》的舞台美术总设计陈永祥就图2做的非常好,他把生活中的“共性”提炼出“个性”,把“类型”通过“典型”化表现出来,当时的情况是不仅演员要把握人物,舞美设计也是如此,既要去塑造典型人物,又要去创造典型环境。《龙须沟》中三幕戏都是围绕着龙须沟边上的小杂院住着的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遭遇,舞台美术则以现实生活为基准,第一幕和第二幕戏的主要布景就是面对舞台的四户人家的房屋。我们从图2《龙须沟》第一幕布景中可以看出,第一幕中的房屋是三面环绕式,程疯子的房屋是在院门的左侧,他房门前有一颗小枣树,撘起来一个小小的喇叭花架,种着喇叭花,花架又矮又小,因为设计师说;“站在喇叭花架下只好低着头,弯着腰。这在旧社会所谓‘既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正是程疯子的真是写照。”
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探索与演变19他的窗户上,糊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各种香烟画片,是因为他的老婆程娘子是在外摆香烟摊的,人物影响人物坏境,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使得环境更加烘托人物。舞台最左侧是王大妈的住房面窗是板正的,设计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王大妈的人物性格,王大妈的思想比较古板,而从房屋的新旧程度,可以看出王大妈家的住房条件较好,王大妈和程疯子家中间是赵大爷的家,赵大爷是泥瓦匠,能看出他家破旧的地方有黄土泥修补的痕迹。舞台的最右侧是丁四家,住着一图3家老小四口人,生活较差,房屋处理上较为破旧,门窗破了,用块破木板钉着或者用破席子掩盖着。这个小杂院仅仅是龙须沟沿线的许多小院中的一个,但是却显示出龙须沟附近百姓的生活,程疯子家的房山墙,由于靠近小院的墙角,地势低洼,地基下沉,这些都是有生活依据的,因为常年积水的缘故,院墙还坍塌了半截,失去可依托,所以墙是倾斜的一边倒,为了显示更加破旧啊,用一块旧的木头支撑在那里,就怕墙倒塌。而在丁四家,房屋设计师没有瓦片的,用青灰泥抹了一些,作出的龟裂,是由于酷暑严寒的生活常识,他们家比较穷所以破旧不堪,第一幕中下雨时,他们家还漏雨,可以看出家里一无所有。小院的房顶上,还有一些杂草,仿佛在荒野中生活一般,小杂院的们有低又窄,由于大家进进出出的,使用率高,也是被修补的最多的地方,几乎是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门楼外有一座大房子,写着“当”是一个当铺,也是小杂院的背景。如图3《龙须沟》第二幕布景所示,是解放后的半年了,一开幕就是有一缕清晨的阳光照耀着,像是大家迎来了新时代一般,灯光在这一幕明亮了许多,小杂院也比之前略整齐了一些,之前的破窗子也被修整过,丁四家的破席子也不见了,楼外的大房子当铺?
在广为人颂的文本、导演、表演的成功之余,北京人艺的舞台美术“民族化”探索在这部戏中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茶馆》舞美设计王文说过:“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聚集的场所,而第一幕剧本提供出场的人物有名有姓的并不多,尤其这一幕,正是裕泰茶馆的鼎盛时期,场面需要大,茶客需要多,不提供足够的道具是不会感到丰满的,以此对比第二、三幕的逐渐败落也是不会强烈的。经过一夜的反复推敲,全剧的设计初步定下来了。进入排演后,导演又吸收了演员的小品,不断地丰富了舞台形象,最后安排了第一幕的八张桌子。”这段话图6是设计者对于创作时的的阐述,可以看出的是导演构思影响了舞台设计,舞台设计也辅助了导表演,我们此时应该可以说,没有舞台美术的民族性,便没有《茶馆》的民族性,从舞台美术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凸显出裕泰茶馆的民族性,如图6《茶馆》布景效果图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祥;北京人艺历史剧的风格[J];中国戏剧;1992年08期
2 杨景辉;焦菊隐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李默然;中国话剧界的领头羊 在北京人艺50周年“话剧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戏剧;2002年07期
4 柏年;;走进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J];孩子天地;2007年09期
5 刘源隆;;北京人艺的一棵菜[J];小康;2018年18期
6 梁秉堃;;“初心”颂——北京人艺老艺术家的故事[J];剧作家;2020年01期
7 陈军;;论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影响[J];戏剧文学;2006年12期
8 舒乙;北京话——北京人艺的特色[J];中国戏剧;1992年08期
9 高鉴;;北京人艺风格的文化成因[J];戏剧文学;1992年11期
10 董健;;论北京人艺的文化生态[J];戏剧艺术;199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杨媚;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D];上海戏剧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冬;北京人艺舞台美术“民族化”的探索与演变[D];云南艺术学院;2020年
2 李若源;造型与表演—动画角色设计“民族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3 魏雅坤;论颜文樑油画艺术中的“民族化”特点[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吴乃群;试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5 桂昭兮;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与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秦安建;20世纪早期油画“民族化”思潮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杨琼;对马思聪小提琴作品中的“民族化”表现手法与演奏技法的探究[D];新疆艺术学院;2020年
8 张强;十七年时期的“民族化”电影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任静;《茶馆》接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华磊;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对“民族化”的阐释[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6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6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