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香料与先秦民众的社会生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3 13:33
   芳香植物在先秦民众的起居生活中无处不在,广泛应用在先民的饮食调味、美容香身、医疗保健、宗教祭祀等方面。但许多学者认为,张骞开通西域后传入中原的芳香植物才属于香料范畴,因此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本土香草香木的专题研究非常稀少。其实先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部类都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因此要研究植物香料的应用,先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先秦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种类繁多,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亦大量使用这类植物,我们将其统称为植物香料。当时先民使用的植物香料主要为本土的香草香木,譬如兰、蕙、杜衡、蘼芜、松、柏等,据统计先秦时期常用的植物香料种类多达二十七种。较为丰富的香品促成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用香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饮食调味方面,部分植物香料直接充当蔬果食用,部分植物香料被用来烹饪肉类食物,取其芳香的味道以中和鱼肉的腥膻气味。此外,植物香料还被先民制成香酒,用以祛秽保健;在香身美容方面,先民多将植物香料制成各色香妆品使用,如粉妆、颊红妆、唇妆、眉黛等,也将植物香料制成沐浴剂或香囊,起到香身的效用;在医疗保健方面,人们借助植物香料芳香辟秽的特性,或内服、或外用,来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常规疾病或瘟疫,同时,植物香料还被先民用于尸体防腐等方面。除了在世俗生活中的应用外,宗教活动方面亦多有植物香料的影子。人们燃烧香草香木,使其浓烈的香味伴随烟气上达天际,用以迎请祖先、神灵下界,又用植物香料制成各种芳香祭品和香酒,供神灵降临后食用。先秦时期的燎祭、祼祭等,开启了后世祭祀必用香的社会风尚。植物香料在先秦民众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开启了后世多姿多彩的香文化;另一方面提高了当时民众的物质生活品质,为先民带去精神层面的慰藉。人们吟咏香料,借物抒怀,赋予香料诸多唯美意象和情感色彩,体现着先民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理想。但是当时植物香料的使用仍多集中在社会上层,还未大量进入普通社会阶层,用香亦是当时人们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和体现。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Q654.2;K22
【部分图文】:

熏炉,良渚文化,图片


第二章植物香料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应用33这亦可佐证先民使用浸泡香料的淘米水清洁身体这一现象。(三)薰香除了佩戴香料、煎煮香汤沐浴香身外,先民还将芳香植物放在火中薰烧,用香烟净化空气,熏香身体、衣物等。《周礼》记载:“剪氏掌除箜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虫之事。”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有专门掌管薰香事务的职官,此时薰香或已在西周贵族阶层中广泛流行,成为一股时尚之风。春秋战国时期典籍中薰烧香草香木的记载也有很多,《汉书·龚胜传》引用古谚曰:“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急就篇》颜注曰:“薰者,烧取其烟以为香也。”《庄子·让王》中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韩非子》中亦提到“薰以椒桂”。除典籍外,考古发现亦可证实“香之为用从上古矣”。1983年,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了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陶熏炉,这件陶熏炉高11厘米,口径9.9厘米,泥质灰陶制成,大口,斜直腹,矮圈足,腹部饰六周竹节纹,笠形盖上有三孔为一单元的六组十八个小圆孔,炉内还置有香料和香草。我们可以设想,在宽敞的厅堂内,点燃炉内的香草,青烟徐徐从笠形盖上的小孔漫出,营造出一片烟云缭绕的神秘氛围,先民在香烟中行巫事、议大计、祈幸福……通过这枚香炉,我们或许可以获知先民用香时的情景。图2-2良渚文化陶熏炉(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在与良渚文化年代相近的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红山文化堆积中亦发现了一只陶熏炉器盖,此盖上部为喇叭状柄中空,下部为盖体,盖面饰压印之字五周、

熏炉,红山文化,遗址,香料


第二章植物香料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应用34镂孔四组,胎体薄厚均匀,制作精美。盖面的镂孔当是薰香时的出烟孔,盖子上部喇叭状中空的柄笔者猜想有两种用途,一是先民通过中空柄向炉内添加香料;二是可以通过此孔调节炉内火势,以控制香料燃烧的速度及香烟味道的浓淡。图2-3红山文化陶熏炉器盖(采自《红山文化牛梁河女神庙遗址出土陶熏炉器盖的修复》,图9,第66页)通过这两件器物可知,新石器时代先民薰香行为已较为普遍,此时我国南北都已出现薰香现象。到了战国时期,薰香行为更加风靡,人们开始使用造型精美的铜制熏炉,如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的凤鸟衔环铜熏炉即是这一时期的器物。图2-4凤鸟衔环铜熏炉(现藏于凤翔县博物馆)

熏炉,凤翔,博物馆


第二章植物香料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应用34镂孔四组,胎体薄厚均匀,制作精美。盖面的镂孔当是薰香时的出烟孔,盖子上部喇叭状中空的柄笔者猜想有两种用途,一是先民通过中空柄向炉内添加香料;二是可以通过此孔调节炉内火势,以控制香料燃烧的速度及香烟味道的浓淡。图2-3红山文化陶熏炉器盖(采自《红山文化牛梁河女神庙遗址出土陶熏炉器盖的修复》,图9,第66页)通过这两件器物可知,新石器时代先民薰香行为已较为普遍,此时我国南北都已出现薰香现象。到了战国时期,薰香行为更加风靡,人们开始使用造型精美的铜制熏炉,如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姚家岗的凤鸟衔环铜熏炉即是这一时期的器物。图2-4凤鸟衔环铜熏炉(现藏于凤翔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瑞义;刘义强;;先秦军事训练思想初探[J];军事历史;2015年03期

2 张德志;;先秦时期体育习射的若干问题分析[J];兰台世界;2013年09期

3 王丽;;先秦时期残疾人救助思想浅论[J];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王立;;先秦外交辞令之“外交”解读[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5 陈炜强;;先秦“自然法”思想略论——以老子和孔子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马晓颖;;先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伏俊琏;先秦“论辩俗赋”钩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向祎;;先秦至秦汉时期焚香之风与香具——兼谈五凤熏炉的命名[J];中原文物;2013年06期

9 李得聪;;秦在巴蜀地区的统治模式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5年11期

10 陆静卿;先秦妇女与魏晋妇女“达”的不同体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付璐;《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年

2 李载荣;《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沈忱;基于贝叶斯网络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本草纲目》活血化瘀类中药性—效—用关系[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冯世静;花椒遗传结构及系统发育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余晓琴;花椒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绍林;《本草纲目》“释名”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马英姿;药用植物蚬壳花椒化学成分分析及繁殖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洁茹;植物香料与先秦民众的社会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

2 陆志飞;先秦“俭”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晓颖;先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尹立华;楚人疾病与防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敏;《本草纲目》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承及影响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6 赵珊珊;《本草纲目》中的民俗事象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全利;《本草纲目》“主治”项药物功效术语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顾亚芹;《本草纲目》量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屈银珍;先秦“气”的词义引申及其文化内涵[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钱璐;《本草纲目》版式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868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68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4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