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绘画与浮世绘女性艺术形象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08:39
艺术创作的内容呈现与灵感来源总是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当时社会的文化趋向以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都会反映在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样式之中。女性作为古往今来始终永恒不衰的绘画主题,承载着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相遇,并作出了各自不同阐释,在技法形式、内容题材、表现语言与形式、审美意识及趣味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从明清版画与浮世绘艺术的传承关系入手,通过对两国女性主题绘画的表现语言形式及视觉语言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理出两种绘画艺术语言不同的审美脉络。文章首先梳理了明清版画与浮世绘艺术两种文化艺术形态之间的关联,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时间为线索对两国同时期女性主题绘画艺术的发展分期和演变规律进行探讨,并从中窥见两种文化语言形态中女性主题绘画对于“世俗”及“人性”的不同应对及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对明清绘画与浮世绘艺术对“女性形象”这一视觉语言,在技法、设色、构图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触及到两国女性主题绘画作品不同的文化承载与情怀。在对浮世绘美人画与明清女性主题绘画不同发展形式的比较研究中,找寻日本浮世绘艺术蓬勃发展并广为流传的精神脉络与原因,引发今人思考并获得启示。通过对两国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发现,日本民族在学习吸收中国绘画艺术及西方绘画艺术的基础之上,积极融合本民族审美意识与情趣,以创新的形象走上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之路,给发展中的当代中国绘画艺术以启示,在保留中国绘画意蕴的同时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为发展中的当代中国绘画注入新鲜血液。
【学位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J205;K248
【部分图文】:
-6-作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学作品的繁荣,使得木刻版画异军突起,在小说话本等市民文艺作品中频频出现,我国版画的辉煌时代,非明清版画莫属。明清版画自14世纪至20世纪,在近600年间,不断发展,融会贯通,可谓缤纷灿烂,光彩夺目,不仅是中国版画的巅峰,同时也是世界版画史上极为辉煌的时代。木刻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它起源早,应用广泛,但发展较慢。我国最早的一幅木刻年画,是现藏于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的《金刚般若经》上的一幅扉页画(图2-1)。《金刚般若经》是公元九世纪来自中国的佛教典籍,因此这幅画也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木刻版画插图。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代,在唐代便开始有了木板刻印的版画。当时的版画主要为宣传佛教教理服务,唐代佛教文化兴盛,佛教典籍的印刷量十分巨大,随着佛教传播的契机,木刻版画逐渐融入到人们的世俗生活中,唐代是我国版画艺术传播的起点。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科学创新都高度繁荣的时代。社会稳定,生活富足,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着伟大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时代。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的便捷和广泛。但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部分的市民识字不多,因此,从事印刷业的人们为了扩大产品的销量,开始广泛收集具有大量插图的文学作品进行印刷。带有插图的印刷品的销量增加不仅扩大了收入,也方便了市民们理解文章的含义,当时的人们称其为“刻本”。“刻本”普遍图文并茂,最大程度上获得了读者们的广泛欢迎。但在当时的时代却很少能找到文人参与创作的版画作品,一方面是由于朝廷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对于版画技巧不屑一顾,认为版画作品?
画雕刻的艺术工作者们对于版画的制作也更加的精益求精,书籍的排版也更加的讲究,出现了大批优质成熟的版画作品。自元代开始,木刻版画艺术的传播和发展逐渐朝着辉煌的方向走去。明代万历以后,是我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郑振铎曾在他的《古代木刻画史略》一书中盛赞为“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功。”明代的版画依然以图书插图的形式存在。书商们大力推广图书,经营图书,为版画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代版画的繁荣也得力于许多民间画师和文人画家精心创作,例如,仇英为《列女传》专门绘制了多张插图(图2-2),用于推广与出版,同时戏曲文化的繁荣,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版画的兴盛。广受人们喜爱的《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作品,在转化为图书刻本的形式后,也红极一时,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配套插画,是我们研究明代版画插图的重要史料支撑。清代版画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繁荣昌盛,但在整个中国古代版画史的发展历程中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清代版画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当时清朝朝廷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实施的高压政策。由于清朝的统治政权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所以他们一直对于汉文化和汉思想有所提防。朝廷下令销毁了一大批价值颇高的刻本,同时也禁止这些刻本再次翻印,使这些版画插画失去了传播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版画的消失,到了康熙年间,朝廷设立了修书处,负责书籍的印制与发售,版画的制作与传播主要被朝廷所控制,所以在清朝时期,版画作品的内容大都是为歌颂统治阶级效力。明清版画插图的印刷技术对明清版画的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主要的印刷技术有三种: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彩色套樱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到明清时期已经十分的成熟,其中活字印刷主要为文字排版印刷所用,与版画插图2-2《列女传》插图
明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从简单的雕版印刷技术上演变而来。基本原理是按照印版中色彩的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由浅到深,由淡到浓逐色套印,以“饾板”“拱花”等形式进行表现。饾板印刷是把同一版面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版,每块板代表板面的一部分,分别刷上不同颜色,逐个的印在同一张纸上拼接成为一个整体。拱花是在饾版桃色中后,在平面印刷的基础上,在宣纸表面上压印出凸起的底纹,让画面长生浮雕效果,经过饾版拱花技法印制的作品画面丰富且真实,技巧性极高。木板水印的代表作品是《十竹斋画谱》(图2-3),发行于明万历47年,由当时十分出色的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与刻印工匠共同配合,利用饾版,拱花等技法刻印而来。画集刻印非常精致,色彩明丽,深浅浓淡,阴阳相背,栩栩如生,神韵生动,是我国版画史上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木刻版画历史十分悠久,从唐朝兴起,宋朝时期发展十分迅速,至明清之际达到了我国版画艺术的巅峰。版画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各类书籍作品之中,随着中日两国友好的邦交传入日本,木刻版画的技艺与形式滋养着本国版画艺术发展,同时也对日本浮世绘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鲁迅美术学院18届研究生赵双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明清版画的东传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中,通过对长崎书目文献中记录的传日画谱,逐一排查核对,统记得出:“《芥子园画传》(又称《笠翁画传》、《芥子园书画谱》、《芥子园书画传》)其中初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禄元年(1688),传人次数不少于41次,传人数量不少于238套;二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文5年(1740),传人次数不少于12次,传入数量不少于66套;三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文5年,传人次数不少于6次,传入数量不少于21套;图2-3,十竹斋画?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9885
【学位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J205;K248
【部分图文】:
-6-作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学作品的繁荣,使得木刻版画异军突起,在小说话本等市民文艺作品中频频出现,我国版画的辉煌时代,非明清版画莫属。明清版画自14世纪至20世纪,在近600年间,不断发展,融会贯通,可谓缤纷灿烂,光彩夺目,不仅是中国版画的巅峰,同时也是世界版画史上极为辉煌的时代。木刻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它起源早,应用广泛,但发展较慢。我国最早的一幅木刻年画,是现藏于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的《金刚般若经》上的一幅扉页画(图2-1)。《金刚般若经》是公元九世纪来自中国的佛教典籍,因此这幅画也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木刻版画插图。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代,在唐代便开始有了木板刻印的版画。当时的版画主要为宣传佛教教理服务,唐代佛教文化兴盛,佛教典籍的印刷量十分巨大,随着佛教传播的契机,木刻版画逐渐融入到人们的世俗生活中,唐代是我国版画艺术传播的起点。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科学创新都高度繁荣的时代。社会稳定,生活富足,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着伟大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时代。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的便捷和广泛。但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部分的市民识字不多,因此,从事印刷业的人们为了扩大产品的销量,开始广泛收集具有大量插图的文学作品进行印刷。带有插图的印刷品的销量增加不仅扩大了收入,也方便了市民们理解文章的含义,当时的人们称其为“刻本”。“刻本”普遍图文并茂,最大程度上获得了读者们的广泛欢迎。但在当时的时代却很少能找到文人参与创作的版画作品,一方面是由于朝廷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对于版画技巧不屑一顾,认为版画作品?
画雕刻的艺术工作者们对于版画的制作也更加的精益求精,书籍的排版也更加的讲究,出现了大批优质成熟的版画作品。自元代开始,木刻版画艺术的传播和发展逐渐朝着辉煌的方向走去。明代万历以后,是我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郑振铎曾在他的《古代木刻画史略》一书中盛赞为“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功。”明代的版画依然以图书插图的形式存在。书商们大力推广图书,经营图书,为版画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代版画的繁荣也得力于许多民间画师和文人画家精心创作,例如,仇英为《列女传》专门绘制了多张插图(图2-2),用于推广与出版,同时戏曲文化的繁荣,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版画的兴盛。广受人们喜爱的《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作品,在转化为图书刻本的形式后,也红极一时,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配套插画,是我们研究明代版画插图的重要史料支撑。清代版画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繁荣昌盛,但在整个中国古代版画史的发展历程中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清代版画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当时清朝朝廷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实施的高压政策。由于清朝的统治政权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所以他们一直对于汉文化和汉思想有所提防。朝廷下令销毁了一大批价值颇高的刻本,同时也禁止这些刻本再次翻印,使这些版画插画失去了传播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版画的消失,到了康熙年间,朝廷设立了修书处,负责书籍的印制与发售,版画的制作与传播主要被朝廷所控制,所以在清朝时期,版画作品的内容大都是为歌颂统治阶级效力。明清版画插图的印刷技术对明清版画的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主要的印刷技术有三种: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彩色套樱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到明清时期已经十分的成熟,其中活字印刷主要为文字排版印刷所用,与版画插图2-2《列女传》插图
明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从简单的雕版印刷技术上演变而来。基本原理是按照印版中色彩的不同深浅分别刻成印版,然后再由浅到深,由淡到浓逐色套印,以“饾板”“拱花”等形式进行表现。饾板印刷是把同一版面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版,每块板代表板面的一部分,分别刷上不同颜色,逐个的印在同一张纸上拼接成为一个整体。拱花是在饾版桃色中后,在平面印刷的基础上,在宣纸表面上压印出凸起的底纹,让画面长生浮雕效果,经过饾版拱花技法印制的作品画面丰富且真实,技巧性极高。木板水印的代表作品是《十竹斋画谱》(图2-3),发行于明万历47年,由当时十分出色的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与刻印工匠共同配合,利用饾版,拱花等技法刻印而来。画集刻印非常精致,色彩明丽,深浅浓淡,阴阳相背,栩栩如生,神韵生动,是我国版画史上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木刻版画历史十分悠久,从唐朝兴起,宋朝时期发展十分迅速,至明清之际达到了我国版画艺术的巅峰。版画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各类书籍作品之中,随着中日两国友好的邦交传入日本,木刻版画的技艺与形式滋养着本国版画艺术发展,同时也对日本浮世绘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鲁迅美术学院18届研究生赵双在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明清版画的东传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中,通过对长崎书目文献中记录的传日画谱,逐一排查核对,统记得出:“《芥子园画传》(又称《笠翁画传》、《芥子园书画谱》、《芥子园书画传》)其中初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禄元年(1688),传人次数不少于41次,传人数量不少于238套;二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文5年(1740),传人次数不少于12次,传入数量不少于66套;三集初传时间不晚于元文5年,传人次数不少于6次,传入数量不少于21套;图2-3,十竹斋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曼;;论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审美思潮“意気(iki)”[J];美与时代;2008年02期
2 米丽.克里顿;陈静;;浮世绘:从古代日本的大众文化美学到当代日本流行文化的身份象征[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高云龙;;日本铃木春信浮世绘美人画渊源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3期
4 陈兰芳;论江户时代的审美观“ぃき”——以江户艺妓之美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2期
5 杜丹;浅析明代戏曲小说插图本中的视觉符号[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韩晓龙;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在现代西方绘画的表现特点之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曹生龙;日本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06期
8 张瀛;日本画的发展与中国画的思考[J];新美术;2002年02期
9 程伟;浮世绘版画美人画形式探微[J];新美术;2000年02期
10 吕建昌;含蓄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869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6988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