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16:09
   万历初年,社会动荡,皇帝幼冲。张居正作为朝廷首辅以及帝王师,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大明”的教育理念,在培养万历皇帝的各个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出于强化皇室教育、造就贤明君主的目的,张居正亲自主持经筵日讲,为万历皇帝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计划并编撰讲义。为了帮助万历皇帝更好地理解《论语》的精言要义,张居正便撰写《论语集注直解》为经筵讲义。本研究分别从《论语集注直解》的成书背景、与《论语集注》的比较分析、《论语集注直解》的结构特点、主要思想和历史贡献五个部分展开论述。张居正认为,“实用之理学”才是拯救社会的良方。因此,在编撰《论语集注直解》时,他选择继承了朱熹《论语集注》的注解。但是,由于受众对象不同等综合因素,形成了具有皇室教育特征的训释风格和逻辑结构。在解经授课的过程中,张居正侧重于为万历皇帝阐发帝王修身治国的政治理念,包括培养圣德、选贤举能和重视民生等方面,以期达到致君尧舜、经世致用的目的。这也反映出了张居正的经世实用的学术思想。《论语集注直解》作为一部皇家读本,字里行间都蕴含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心学风靡的社会背景下,《论语集注直解》以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现实功用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论语集注直解》作为一本《论语》教材,既为皇室讲学提供了教育读本,也丰富了《论语》学史的理论内涵。张居正借《论语集注直解》一书向社会展示了理学依旧是朝廷认证的官方思想,其因材施教的基本主张也为《论语》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式。通过梳理和分析《论语集注直解》的体例结构、行文特点和逻辑风格等方面,不仅有助于揭示万历初年的思想潮流和皇室教育,更呈现了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当代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历时观照。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B248.9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论语集注直解》的成书背景
    1.1 纠正社会风气的需要
    1.2 辅佐君王教育的需要
    1.3 张居正对理学的尊崇
第二章 与《论语集注》的比较分析
    2.1 以《论语集注》为根本
        2.1.1 不离朱训
        2.1.2 白话直解
    2.2 《论语集注直解》的特征显著
        2.2.1 援史证经
        2.2.2 追求圣学
第三章 《论语集注直解》的结构特点
    3.1 体例结构
    3.2 思想结构
第四章 《论语集注直解》中的主要思想
    4.1 君德方面
        4.1.1 培育圣德修身正己
        4.1.2 尊顺天理泛爱人民
    4.2 人才方面
        4.2.1 察人
        4.2.2 用人
    4.3 民生方面
        4.3.1 重农促商平均赋役
        4.3.2 厉行节用劝帝崇俭
        4.3.3 立校教善上行下效
第五章 《论语集注直解》的主要贡献
    5.1 对于心学的抑制
    5.2 丰富了《论语》学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佳琦;;泷川龟太郎《纂标论语集注》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年08期

2 任振镐;;壶山朴文镐《论语集注详说》初探[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2期

3 王明翠;试析《论语》中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刘瀚男;彭丹琴;;浅析利玛窦《交友论》中的交友观[J];科技信息;2013年34期

5 钱倩;;《论语集注》注音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6 王学文;;《论语集注》音义初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文汉;鲁峻峰;常苏英;;感悟[J];杂文选刊(中旬版);2011年12期

8 张瑞田;;万历皇帝的书法梦为什么破灭?[J];书法;2014年04期

9 杨昕;朴莲顺;;朝鲜使臣笔下的明代万历皇帝形象[J];东疆学刊;2015年03期

10 刘黎;;万历怠政视角下晚明士大夫的文化心态——中国式“政教合一”体制下的困境[J];华夏文化论坛;201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宁;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研究[D];山西大学;2020年

2 张洪涛;《论语集注考证》整理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屈玉丽;《论语》朱熹注与刘宝楠注的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6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86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