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战争时期的东迁蜀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08:59
   端平入洛后,蒙古着手筹划灭宋,并从巴蜀、京湖、两淮三线进攻南宋。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顺流可至吴楚,实属战略重地,加之物产丰饶,故率先遭兵。为避战乱,众多蜀人出峡避地东南。定居之后,东迁蜀人积极与地方社会频繁互动,并形成东迁蜀人的人际网络,进而得以在异乡立足和发展。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蜀人东迁的原因。从端平三年至祥兴二年(1236—1279),蜀人经历近半世纪战争的荼毒,特别是窝阔台和蒙哥征蜀时期,蜀地战火尤炽,导致蜀人遭戮、生产凋敝、生活困顿和社会失序,原本富庶的蜀地已非安居乐土,引起大规模的蜀人东迁。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蜀人东迁的过程。时间方面,蜀人的第一次大规模迁移是在端平三年(1236)后的蜀地战乱时期,第二次大规模迁移是在咸淳九年(1273)襄阳失守后的东南动乱时期,第三次迁移在祥兴二年(1279)崖山海战之后;人群方面,东迁蜀人包括亲历战争的蜀地民众和因战乱而不能归蜀的蜀籍官员,其迁出地主要为人口稠密的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路线及目的地方面,蜀人多乘船延长江东下,迁入长江以南的荆湖、江之左右、两浙、闽广四个地区。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东迁蜀人流寓初期的社会生活。宋廷面对大规模的蜀移民,采取诸多安置措施,包括赈恤、安置居所,并在置产落籍、科举仕进、丧葬等方面给予多方优待。在政策支持下,东迁蜀人得以立足当地。为谋求生计,他们从事农业、商业、教育事业以及仕官、卖文、遁入佛道等。基本解决衣食之忧后,东迁蜀人着手家族建设,积极寻亲聚族、接济族众、祖先祭祀、记录世系,使家族成为陌生环境中立足的基础。此外,蜀移民还与地方社会产生频繁的互动,通过与地方人士的交往和从事地方公共事务等方式,得到地方人士的接纳,进而使自身及家族在异乡得到立足和发展。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东迁蜀人乡党人际网络的建构。蜀人迁入陌生环境中,势必会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特别是与地方土著发生矛盾或产生竞争时,便会强化故乡认同。于是,有着相同处境和认同的东迁蜀人逐渐走到一起,通过追忆故园、赓续姻亲、传承学术、提携乡党、传布蜀神等方式,形成蜀籍乡党人际网络,并借此相互照应。并以陵阳牟氏为例,展示出东迁蜀人乡党人际网络的各成员之间来往密切,感情真挚。此外,吴泳、杨栋、虞集等人亦是该通过人际网络的重要结点,通过展示以上人物(家族)与其他东迁蜀人的交往,分析蜀籍乡党人际网络有结点多、交往形式多样、江浙地区连接密集、可跨区域等特点。无论是与迁入地地方社会的互动,还是与其他蜀移民建构乡党人际网络,无不体现作为弱势群体的蜀移民为谋求在异乡立足、扎根及发展的移民策略。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K245;K247;D69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蜀人东迁的背景(宋元四川战事的发展和破坏)
        (二)蜀人东迁的人群、路线和迁入地
        (三)蜀人东迁后的活动
        (四)蜀人东迁对蜀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五)东迁蜀人的个案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蜀”之定义及地域说明
第一章 会蜀有兵难:宋末蜀地战况及战争破坏
    第一节 蒙古攻蜀概述
    第二节 兵燹下的蜀地之难
        一、蜀人遭戮
        二、生产凋敝
        三、生活困顿
        四、社会失序
第二章 出蜀万里远:蜀人东迁的情况
    第一节 东迁时间
    第二节 东迁人群
    第三节 东迁路线及目的地
        一、荆湖
        二、江之左右
        三、两浙
        四、闽广
第三章 何处非吾乡:东迁蜀人流寓之初的生活
    第一节 宋廷对蜀移民的安置措施
        一、赈恤
        二、安置居所
        三、置产落籍
        四、科举与仕进
        五、丧葬
    第二节 东迁蜀人的谋生手段
    第三节 东迁蜀人的家族建设
        一、寻亲聚族和接济族众
        二、祖先祭祀
        三、记录世系
    第四节 东迁蜀人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一、东迁蜀人与地方人士的互动——以仁寿虞氏为例
        二、东迁蜀人与地方公共事务
        三、地方人士对东迁蜀人的接纳及后世的追思
第四章 吾蜀尚乡义:东迁蜀人乡党人际网络的建构
    第一节 蜀籍乡党人际网络的建构方式
        一、追忆故园
        二、赓续姻亲
        三、传承文脉
        四、提携乡党
        五、传布蜀神
    第二节 蜀籍乡党人际网络的形成——以陵阳牟氏为例
        一、与蜀籍姻族的交往
        二、与蜀籍师门的交往
        三、与蜀籍好友的交往
    第三节 蜀籍乡党人际网络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苞;“蜀”名及“蜀人”的来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杨振宇;张程;;东迁、自选择与劳动力溢价:“孔雀东南飞”背后的故事[J];经济学(季刊);2017年04期

3 鲍俊林;;试论明清苏北“海势东迁”与淮盐兴衰[J];清史研究;2016年03期

4 王红茹;首钢东迁税收和污染成焦点[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11期

5 艾冲;论唐代后期沙陀突厥东迁的四个问题[J];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6 高光俊;;《清代蜀人著述總目》之彭縣著述目錄補正[J];蜀学;2015年00期

7 安吉;首钢东迁[J];新闻周刊;2003年08期

8 郑雷;;蜀人画山水[J];中国书画;2013年03期

9 徐南洲;古代蜀人是怎样得名的[J];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06期

10 钟进文;安帐·瑙汗吉斯;;裕固族“东迁节”节日性建设刍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长虹;人际网络信息影响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桓;宋元战争时期的东迁蜀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

2 彭朝松;国有蜀人担保公司发展的管理难点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黄红梅;初中生抑郁与同学人际网络的关系[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李晶;女大学生班级人际网络与家庭关系图式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5 张荣杰;感知与现实人际关系网络:经典文学作品分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况书梅;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人际网络依赖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7 苏翔;张耀曾人际网络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8 王雪晴;微商朋友圈的人际网络结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年

9 刘悦琦;移动互联时代下企业人际网络的构建[D];南京大学;2016年

10 常雅楠;陕北白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5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85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