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唐代主尊像探究
发布时间:2020-12-06 13:06
在佛教石窟艺术中,主尊像处于窟龛的中心位置,是人们信仰和观瞻的重中之重,集中了发愿者的主要精神寄托和期望。对主尊像的研究,毫无疑问是研究窟龛艺术最重要的方面。炳灵寺石窟中唐代造像占比很高、分量也很重,但之前专家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以西秦169窟为主的早期窟龛和壁画,对唐朝窟龛和壁画的研究显得不够充分和深入。基于此,本文在对炳灵寺石窟宏观把握的背景下,重点对唐代造像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并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窟龛进行了深入细微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唐代主尊像的艺术特征。本文较为详尽地考证了炳灵寺石窟的形成历史,根据其石窟的整体情况,采取4个分期的方法,对石窟造像的分期特征进行了实证和总结,对主尊造像艺术特点做了梳理分析。重点选取第171龛弥勒大佛,概括出了唐代大佛四个方面的基本艺术特征,同时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其建造年代与文献记录不同的意见,并阐述了分析推论的具体理由。在典型分析中,从结跏跌坐佛、善跏跌坐佛、立佛三种不同姿态佛像造型的角度出发,分别确定最具代表性的第28、29、64龛造像,通过逐龛分析和横向对比,概括总结了三种姿态造像的具体形象特征和艺术表现方式。特...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 2.2 第 6 窟西壁佛像 北周
9图2.3第172窟北壁五佛像局部北周②图2.1第125龛释迦多宝佛像北魏①像的雕刻上,注重塑造清瘦、扁平和颈长、肩窄的形体;在面部刻画上突出高鼻梁、薄嘴唇,玲珑小巧,清秀典雅;在发式与服饰的塑造上一般是磨光肉髻,内着僧祇支,特别是通肩或右袒式袈裟层叠有致,袈裟下摆披覆在无任何纹饰的佛座上,人物造型简洁传神、神情刻画细致入微,已完全脱离犍陀罗式造像手法。第125龛(图2.1)①堪称是北魏经典之作,释迦、多宝佛并坐于龛内,项光环绕,着双肩下垂式袈裟,面目小巧清秀。手势各异的造型,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两佛深谈妙法真如之密因。从世俗角度观察,两佛低眉含笑,慈悲兼抱,显示出佛陀超凡脱俗的智慧和魅力。2.3北周时期造像炳灵寺北周时期的雕塑并不多,受张僧繇“面短而艳”的画风以及不同艺术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造型。一种是以第6窟(图2.2)②西壁佛像为代表的形象,肉髻低平,在面部刻画上一改以往高鼻细眼的清秀形象,面型丰满,五官小巧集中,浓眉大眼,鼻梁稍低、鼻头多肉,圆润的下巴双层皱褶十分明显,颈部短粗,火焰纹背①图2.1来源:作者自摄。②图2.2和图2.3来源:《中国石窟艺术炳灵寺》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3月。图2.2第6窟西壁佛像北周②
第8窟主尊像隋②
本文编号:2901424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 2.2 第 6 窟西壁佛像 北周
9图2.3第172窟北壁五佛像局部北周②图2.1第125龛释迦多宝佛像北魏①像的雕刻上,注重塑造清瘦、扁平和颈长、肩窄的形体;在面部刻画上突出高鼻梁、薄嘴唇,玲珑小巧,清秀典雅;在发式与服饰的塑造上一般是磨光肉髻,内着僧祇支,特别是通肩或右袒式袈裟层叠有致,袈裟下摆披覆在无任何纹饰的佛座上,人物造型简洁传神、神情刻画细致入微,已完全脱离犍陀罗式造像手法。第125龛(图2.1)①堪称是北魏经典之作,释迦、多宝佛并坐于龛内,项光环绕,着双肩下垂式袈裟,面目小巧清秀。手势各异的造型,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两佛深谈妙法真如之密因。从世俗角度观察,两佛低眉含笑,慈悲兼抱,显示出佛陀超凡脱俗的智慧和魅力。2.3北周时期造像炳灵寺北周时期的雕塑并不多,受张僧繇“面短而艳”的画风以及不同艺术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造型。一种是以第6窟(图2.2)②西壁佛像为代表的形象,肉髻低平,在面部刻画上一改以往高鼻细眼的清秀形象,面型丰满,五官小巧集中,浓眉大眼,鼻梁稍低、鼻头多肉,圆润的下巴双层皱褶十分明显,颈部短粗,火焰纹背①图2.1来源:作者自摄。②图2.2和图2.3来源:《中国石窟艺术炳灵寺》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3月。图2.2第6窟西壁佛像北周②
第8窟主尊像隋②
本文编号:2901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0142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