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压制的余华小说《兄弟》反义复合词英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构式压制的余华小说《兄弟》反义复合词英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文反义复合词的英译。反义复合作为中文中特殊的构词方式,是一种复杂又有趣的语言现象,是由两个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如“兄弟”、“长短”等,又名“反义相成词”。但是过往学者多从分类,结构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涉及构式语法方向。本文要从构式压制角度研究反义复合词英译问题。构式压制作为构式语法的重要研究方向,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注意。本文采用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作为语料,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准,穷尽性地研究了273个反义复合词,从中选取29个典型复合词,并从语料中选择了63个例句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从引言部分入手,介绍了构式压制研究背景,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性,解释力和翻译策略等三个研究问题,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布局。然后介绍并总结了反义复合词的定义和分类,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价补充。在此之后,本文回顾和评述了构式语法诞生发展,对前人构式压制理论进行梳理,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构式压制对语料进行了分析,从273个《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反义复合词中选取了29个,并在语料中选出63个典型英译,对典型例证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对反义复合词以构式关系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对译者翻译方式进行了讨论,从中体现构式对不同构式的翻译方法进行的压制。本文还提出了“反义变并列”,“反义变选择”,“反义变统一”,“转换”四种翻译方式。最后总结全文,归纳文本观点和对翻译活动及今后研究的启示,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和对将来进一步研究的点滴建议。
【关键词】:反义复合词 构式语法 构式压制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Introduction9-11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9
- 1.3 Research Questions9-10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0-11
- 2 Literature Review11-18
- 2.1 Introduction11
- 2.2 Delimitation and Definition of Antonymous Compounds11-14
- 2.2.1 Delimitation of Antonymous Compounds11-12
- 2.2.2 Definition of Antonymous Compounds12-13
- 2.2.3 Classification of Antonymous Compounds13-14
- 2.3 A General Study of Antonymous Compounds14-16
- 2.4 A General Study of English Words in Pairs16-18
-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18-33
- 3.1 A General Stud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18-23
- 3.1.1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18
- 3.1.2 Main strand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18-23
- 3.2 A General Stud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23-29
- 3.2.1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Grammar23
- 3.2.2 The Delimitation of Construction23-26
- 3.2.3 A General Stud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26-29
- 3.3 A General Study of Construction Coercion29-33
- 3.3.1 Construction Coercion29-31
- 3.3.2 Lexical Coercion31-33
- 4 Construction Coercion-based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tonymousCompounds in Brothers33-50
- 4.1 Antonym to Juxtaposition33-39
- 4.2 Antonym to Selection39-42
- 4.3 Antonym to Consolidation42-48
- 4.4 Shift48-50
- 5 Conclusion50-53
- 5.1 Major Findings50-51
- 5.2 Implications51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1-53
- References53-56
- Appendix A56-57
- Acknowledgements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谈余华小说的另一种人文关怀[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程戈;对余华小说一种存在哲学的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3 张福萍;论余华小说的并置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文史哲;2006年03期
5 董颖;;余华小说中恶魔性现象的初步统计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杨振宇;;余华小说创作中苦难主题的嬗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王峰;公培强;;苦难的救赎——论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流变[J];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8 张治军;;浅谈余华小说的暴力[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钟海林;;余华小说的风格转变[J];名作欣赏;2010年18期
10 李佳;;论余华小说文革记忆的言说[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陶锐钊;;父亲之歌——从父子关系的演变看余华小说的创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良骏;学者十年,学风如是[N];文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贝莎;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施涵丽;论余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姗姗;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4 邵明可;论余华小说的底层叙述[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高菲;基于构式压制的余华小说《兄弟》反义复合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黎晨;余华小说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谢成梓;论余华小说风格的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严海英;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彭文霞;论余华小说的边缘人物的“狂”[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余雷;余华小说暴力叙述的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构式压制的余华小说《兄弟》反义复合词英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2736.html